卷百科 手机版

户口登记有怎样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户口本”又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4-07-07 21:31:05

户口(户籍),我们现在对其的定义是——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

这个概念简单明了,哪怕不清楚这个定义,因为它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清楚它指代的是什么,也清楚其中记载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婚姻状况等信息状况。

户口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而它的诞生却是相当古老,可以追溯几千多年前。

户口登记的历史记载

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人类组织的形式得到了极大发展,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而是在横向和纵向上都产生了分化。横向上,产生了分工的不同,比如农民、手工业者、士兵等等,纵向上,则产生了不同阶级的人,处于底层的奴隶,普通平民,贵族等。

同时,私有制的思想也在分工分层后诞生,在贵族统治阶级看来奴隶以及被统治的平民等也是属于财产的一种。

他们为了自己获得供养和保卫自己的财富,也就需要对所掌握的人口有所了解,便也出现了最初形式户口登记制度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登人”“登众”等字样,这是商朝为了征收赋税、征兵攻伐、分配战利品等事情所做人口登记。

因为这些内容只是出现在甲骨文的只言片语中,现在知道有这回事,但是怎么登记,登记哪些内容,却是无从知晓。

真正关于户口登记的记载内容,则是出现在《周礼》当中,之前提到过,《周礼》尽管本身宣扬是周公制定的周朝制度,但经过后续的考证,认为《周礼》并非是西周时候的作品,不过,其中确实是包含着不少先秦时代的材料。

在《周礼》当中,明确提出了户籍制度的管理,以及有对应的整个管理系统,如“小司寇之职……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司民掌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其死生”。

这里说小司寇要登记人口数量,并要把其内容进行上报,司民要把人口数量、来源(国中、都鄙、郊野)、性别、生死年月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

虽然现在没有史料来佐证《周礼》其中的记载内容,但是能够明显看到,对于人口登记已经开始深化了,当时的贵族已经意识到了掌握统治下的民众信息的重要性,建立起对应的管理制度,记录多种多样的信息。

现存最早的“户口本”

户籍制度的真正大发展还是在战国时代,进入战国之后,诸侯争雄更加激烈,战争的烈度也不断的上升,战争双方都明白,只有能够尽可能掌握国内的人口情况,才能尽可能发挥国内的战争潜力,支撑起战争的消耗(兵员、粮草等),让国家在这种乱世中存活下去。

秦献公回国即位,为了重振秦国,收复河西失地,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其中就包括户籍制度的改革——为户籍相伍,将五户人家编排在一起,农忙时相互帮忙,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

秦献公所做的这些内容,还是为了尽快掌握秦国的战争潜力,毕竟秦国地处偏僻,人口和资源都不丰富,并不像侵占河西的魏国一样,掌握大量的资源,所以需要尽可能掌握自己所拥有资源的情况。

商鞅变法之后,对于户籍制度更加重视,也更加深化。需要按照人口来征发徭役、征收赋税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可以看到,商鞅当时建立起了一个严密户籍制度,这个制度是管理到了每一户人口。

《商君书》里面的强国十三数,就包括了“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官吏)士(学士)之数”,这其实意味着当时对户籍统计的需求。

随着秦国与其他诸侯国家的连年战争,秦国更加意识到了户籍管理制度在战争支持方面有利之处,特别是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可以“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征发十五岁以人员参加战争,成为胜利的最后一根稻草,秦国更加意识到了户籍制度的重要性。

因此,户籍制度在秦国也是在不断的细化,让秦国更好的掌控了治下之民的情况。

原本对于秦国的户籍制度,也只能从史书记载上猜测秦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但是里耶秦简的出土,让大家得以了解秦国户籍制度的真面目。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秦简的内容涵盖了秦朝行政制度的方方面面,其中便有24枚关于户籍登记档案的简牍,让我们得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的“户口本”。

从这些简牍中能够了解到秦时的“户口本”是这样登记的:

第一栏:会写户人所在的里(居住地)、爵位及姓名,如果有户人并未分家,此栏也会写“弟”或“子”的爵位、姓名信息。

第二栏:会写户人的妻、妾之名,若未分家同样会写弟之妻妾姓名。也有母亲之名会写在此处。

第三栏:会写户人的儿子之名,若为分家会写弟之儿子姓名。

第四栏:会写户人的女儿知名,若为分家则会写弟之女儿姓名,也有将母亲之名写在此处的情况。

第五栏:会写户人的隶臣、隶妾之名,也就是家中的奴仆姓名。如果户人有担任伍长的话,也会在这一栏进行备注。

一个经典的秦时户口本(秦简k27)有如下信息:

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南阳,居住地。荆,地域来源。不更,爵位。蛮强,姓名。

第二栏:妻曰嗛

第三栏:子小上造()——儿子名字缺失

第四栏:子小女子驼

第五栏:臣曰聚 伍长

如果更加复杂的话,每一栏会有弟弟的家庭信息。只是这种并不是秦国所提倡的家庭制度,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已经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实际情况下,不分家有可能有更多的劳动力,进而产出更多,造成总产出比分家更多也就无所谓分家了。

秦国户籍中比较特殊的存在是“女户”,因为秦国允许女子拥有继承权,在女子不决定改嫁、子未成年的时候,便会成为户主。最为知名的便是在巴蜀经营丹砂致富的“巴寡妇清”。

秦国依靠这一套户籍制度,尽可能发挥出了自己统治区域的战争潜力,最终完成了秦国的统一。

作为秦国吏员出身的刘邦、萧何等人更是能够意识到这种记录的重要性,“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掌握了秦朝所记录的各种数据,也就掌握了战争资源,因此,在面对项羽时,刘邦屡战屡败,却又能屡败屡战。

汉承秦制,汉朝将这种户籍管理制度继承下来,同样做了更加细化的管理,增加了年龄、身高、肤色等信息。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户口登记可以填写更加详细的信息,而且历朝历代对此极其重视。而不管如何变化,其核心仍旧是秦时所建立户籍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