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流行的年代,大家想必都听过一个关于德国的故事。
不是下水道的油纸包,而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某个最强钉子户。相传,德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居然无法派兵拆掉一个挡住皇宫宫门的磨坊,法院还判德皇败诉赔偿,这真是法治精神的典范。后来老磨坊主的儿子手头拮据,要把磨坊卖给新皇帝威廉二世,德皇还回信送钱,要他把这座象征德意志司法独立的磨坊保护好。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其实,公知的套路就是有真有假,真假掺杂。大家好,欢迎来到认知金字塔。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视频结束的时候,我们再来揭开谜底。
今天我们继续讲故事,讲外国名城有趣的历史,解读他们独特的文化气质。之前我们通过两期视频讲了铁血的法国和巴黎。虽然播放量不咋地,但看过的人都说好,毕竟我们都是文化人,还是喜欢有文化内容的东西。
所以接下来,我们再用两期视频,来聊一聊和巴黎相爱相杀两百年的德国首都柏林。喜欢的朋友,还恳请您点赞支持,谢谢大家!
一说到柏林,你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什么?
是这个吗?
希特勒
还是这个?
柏林墙
这确实代表了柏林的当代历史。但是,如果说,巴黎能代表法国的浪漫和不靠谱,那么柏林则不能代表德国的一切。因为柏林是世界上最没有德国气质的一座城市。
首先,柏林人放荡不羁。众所周知,德国人以守纪律、守时、严谨、略保守而著称,但柏林却是个很朋克、不守规矩的地方,甚至会闯红灯!
其次,柏林说英语。在柏林的某些场所,你说德语没人搭理,讲英语才管用,而某个时间段是俄语。有一个经典的德式冷笑话,说,在柏林,你还是能学到点德语的。
最后,柏林吃素。柏林甚至不爱吃香肠和猪脚!作为欧洲素食主义的中心,柏林人已经开始用豆腐代替肉。但是,不吃猪肉的德国人,还能叫德国人么?
柏林市长是这么自家城市的,他说:俺们柏林,贫穷但性感!
德国人?性感?完全没看出关联!
但穷倒是真的。柏林的平均工资低于德国平均工资,失业率高于德国平均失业率,房租比德国其他地方便宜的多,破破烂烂的街巷也比德国任何城市都多。
世界上这么给祖国拉后腿的首都,真的不多见!
所以,性感应该是市长大人给自己的挽尊。毕竟,都已经这么穷了,再不性感点,怎么配得上欧盟的法国-德国轴心,有啥脸面和大巴黎组cp呢?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柏林为啥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
一个人如果精神分类了,肯定没法正常工作生活。一座城市如果精神分裂了,那么这座城市肯定会很乱。
柏林的问题,不是普通的精神分裂,他分裂出了四个截然相反的人格:普鲁士、纳粹、东德和当代。每个人格,或者说城格,都给柏林留下了极其厚重和浓烈的印迹,又纠缠交织在一起。种族主义和国际化多元化,民主和独裁,军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一座城市像柏林这样,把各种互相斗争的意识形态来个东北一锅大乱炖。
直到今天,柏林依然是个developing的城市,他还在继续变化继续精分,所以他才变成了最不德国的德国城市。
先讲个冷知识:柏林最早的统治者是斯拉夫人。Berl这个词根,在斯拉夫人的语言里,是“沼泽”的意思,柏林(Berlin)这个词的最初意思就是 “沼泽之地”。
直到12世纪的时候,日耳曼人才把斯拉夫人赶走,将此地占为己有。但柏林的名字保留下来。
当巴黎已经开始建造卢浮宫、巴黎圣母院,成为欧洲最大城市的时候,柏林只有两个小村子。
施普雷河
名气远远不如塞纳河的施普雷河上,有两个叶子型的小岛,分别建了两个小村庄。一个叫科恩,村民打鱼为生;另一个村子叫柏林,村民擅长经商。其实,也就是柏林村的人负责把科恩村打到的鱼卖出去。
直到有一天,一个骑着白马的王子来了,打断了这里打鱼卖鱼的岁月静好。王子统一两个村,原地造了一座城堡,取名柏林宫。他宣布,这块地,以后就叫勃兰登堡领地,归本大王管了。
这时的勃兰登堡领地还不是个独立的国家,名义上,它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边疆的一部分,所以勃兰登堡的统治者是有资格参加维也纳的皇帝选举的,于是白马王子的正式职称叫勃兰登堡选帝侯。
岁月流逝,时光飞转。一眨眼的功夫,霍亨索伦家在柏林励精图治两百多年,到1640年代,总算把柏林村猥琐发育成了柏林乡。
然而很不幸,欧洲三十年战争,勃兰登堡成了主战场。弱小可怜无助的柏林,在战乱中失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也就是六千人。
本来,柏林可能就这么一蹶不振了,没想到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来给柏林送温暖了。他下令,为了建设纯洁的天主教法国,全国的新教徒统统给爷滚出去。
可是滚哪儿去呢?
这时刚上任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赶紧招呼广大新教徒,欢迎大家来欠发达地区柏林上山下乡,共同建设美好的新教家园。
腓特烈-威廉
这里要吐个槽,霍亨索伦家族取名字简直太可怕了,比俄罗斯套娃还要套娃。比如爸爸叫腓特烈-威廉,儿子也叫腓特烈-威廉,孙子还叫腓特烈-威廉。
回到正题。爸爸腓特烈招来了7000名法国新教徒,当中包括很多法国的银行家、工业家和技术工人,而柏林原住民日耳曼人只有3000。7:3,所以为了不让两边发生矛盾,移民必须安排新地方住。
这之前,爸爸腓特烈为了讨好年轻的第二任太太,把柏林乡外围的一小块地送给了老婆。而法国人一来,这位很有头脑的女士把这群人才安置在自己的小领地上。老公爱打猎,出柏林必须经过这块移民区。太太就开了一条大马路,两边种上树,好让老公出城的时候不被太阳晒着。这条狗粮之路,就是今天柏林著名的菩提树大道,也有翻译成林登大街的,也是日后柏林规划扩张的主要引导线,这条林荫大道的名气没比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差多少。
爸爸腓特烈干得最有名的大事当然不是发狗粮,他被后人称为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创始人,整个国家整座城市,就是军队和兵营。
普鲁士
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早期的柏林≠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手上有两块地,一块就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领土勃兰登堡,首都柏林;还有一块地盘,叫普鲁士公国,首都曾用名柯尼斯堡,现用名加里宁格勒,此时还是波兰的领土,所以霍家家主既是神罗的选帝侯,也是波兰国王的臣子。这种一臣二主甚至三四主的现象在中世纪欧洲还挺常见的。
爸爸腓特烈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终于把普鲁士公国从波兰手里独立出来;到儿子腓特烈的时候才加冕称普鲁士国王。但不管普鲁士怎么变,勃兰登堡和柏林依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
所以说,祖孙三代腓特烈,终于把柏林乡建设成了柏林市,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柏林要塞,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兵营。
柏林想要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首都,成为一个有自己灵魂的城市,要等到第四代曾孙,他也叫腓特烈,史称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
前面讲过,霍家有军国主义的传统,他们养娃也秉承着军国主义。但是德意志历史上唯一的大帝在年轻时,画风和霍家不太一样。作为一个gay里gay气的文青,他极度厌恶军事与战争,喜欢音乐、文学,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他有个最好的朋友——年轻英俊、金发辫子上系着黑色蝴蝶结的陆军中尉卡特,两个人成天黏在一起卿卿我我。有一天,他俩下定决心,离开令人窒息的柏林,私奔去英国双宿双飞。
不幸的是,消息走漏了,愤怒的老国王截住了王太子和他的好基友,当着腓特烈的面,砍下了卡特的脑袋。看着好基友人头落地,小腓特烈精神崩溃,昏睡了两天两夜。
从此之后,文青腓特烈死了,醒来的是钮祜禄-腓特烈,从此心硬如铁,彻底黑化成德意志战争狂人、拿破仑前欧洲第一军神、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活化身。
多年后,功成名就后的腓特烈大帝,才渐渐将压抑多年的文艺之心释放出来。他把自己的文青、gay气、放荡不羁深深刻在了柏林这座城市的灵魂里,柏林终于从浓烈的军国主义氛围中走出来。
柏林宫
老宅子柏林宫本是座城堡,被改建成颇具法国风情的巴洛克风格,大帝还建了大量巴洛克式的公共建筑,比如,柏林国家歌剧院、皇家图书馆,还有N多广场和公园。柏林当时的繁华盛世,被称为施普雷河畔的雅典。
腓特烈大帝虽然老和法国打仗,但他深深热爱法国文化,书柜里全是法语书,最爱说的语言是法语,还给伏尔泰写过情诗!
所以,他亲手设计的无忧宫就是用法语命名。但他并不是简单的copy凡尔赛宫,而是彰显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设计品味。
无忧宫在柏林市郊的波茨坦,它不像市区建筑这样大量采用巴洛克这种粗犷有力的风格,无忧宫线条比较纤细,用了很多弧角,配色以粉色和白色相间,看起来颇有种柔弱感。这就是当时法国非常盛行的洛可可风格。无忧宫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是建在葡萄山梯形台阶上的,这种设计,打破了法式花园规整的二维几何图形的模式,依山而建的六层露台,使得整个花园立体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洛可可风格起源于法国,但世界上唯一被联合国列入文化遗产的洛可可建筑,是柏林的这座无忧宫。
无忧宫
不仅如此,大帝是一位非常专业的长笛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经常在无忧宫举办室内音乐会,他还请偶像巴赫来无忧宫和他一起创作歌曲。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欧洲顶级文化名流也经常被邀至无忧宫中,大家一起弹弹琴、吟吟诗、跳跳舞。。。
但是,无忧宫里只有大帝和被他选出的男宾客们。至于女士,包括大帝本人的老婆,是不被允许踏入无忧宫,所以,至少在腓特烈活着的时候,无忧宫又一度被称为“无妇宫”。
和老婆分居四十年的大帝无儿无女,他和11只爱犬在无忧宫的花园里安眠。如果你有机会去无忧宫旅游的话,千万记得不要去他的墓前献花,如果要拜祭的话,放个土豆就行。德国人都是这么干的,这是致敬大帝将土豆引进德国,挽救了饥荒中的人民,从此改变了德国人的饮食结构。
关于大帝推广土豆,还有个很好玩的故事。土豆刚刚被引进德国的时候,老百姓不肯吃,就跟今天欧美人拖拖拉拉不肯打疫苗一样。大帝下令选一块专门的土地拿来种土豆,还派士兵前去日夜看守。他接着让人放出风去,说土豆是特供给国王的,只有国王才有资格吃。但同时又告诉看守的士兵放松警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人民纷纷溜进国王的土豆田,挖出“珍贵”的皇家特供土豆,种到自己地里去。
不管怎么说,从腓特烈大帝开始,柏林进入了崇尚知识、科学,热爱音乐和诗歌的时代。
但柏林又不是完全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柏林人终究还是日耳曼人,他们忠顺、对君主专制的依赖根深蒂固。于是,柏林完成了它的第一次精神分裂,即接受了理性和进步,又延续了盲从和军国主义。
在勃兰登堡门顶上有一尊雕像。它名为“胜利女神四马战车”,胜利女神张开翅膀,驾着四马两轮车面向柏林城内,象征着军队得胜归来。
胜利女神四马战车
1806年,拿破仑花了18天击败普鲁士占领柏林。大概是觉得这门上的小姐姐太漂亮了,他居然把胜利女神撬走,拆成12份,装箱打包运回了巴黎。这堪称史上最大的乳德事件。
本来,拿破仑是打算把小姐姐放到巴黎凯旋门上的,但凯旋门当时还没修完,所以胜利女神临时在卢浮宫里展出。
直到1814年拿破仑战败,女神才重返柏林,回到勃兰登堡门顶。战后新柏林的规划师申克尔,给雕像上原本象征和平的花环加了个铁十字勋章,后来成了德军和德国军国主义的标志。可惜的是,女神在二战时被苏军大炮轰碎,整个雕像最后只剩个马头。而这个完整的马头现在还在柏林的Mrkisches博物馆里展出。
博物馆
此后的100年间,尤其是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柏林升格成全德国首都后,这座城市的发展开始狂飙突进。这要感谢工业革命,到处都是纺织、铁路、化工、钢铁工厂,城市里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越来越多。一面是越来越有钱的权贵,一边是生活艰难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也让柏林在可持续精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很难想象,坚持军事立国的普鲁士首都,它竟然是共产主义思想的老巢。
柏林是马克思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
即便伟大如马克思,少年时代也难免浪漫。马克思年轻时有两大爱好,一是写诗歌,二是和老家特里尔的一位贵族小姐燕妮·冯·威斯特法伦谈恋爱。
马克思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他18岁去柏林大学读书。显然,当马克思接触了更广阔、更精分且工业化的柏林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少男的浪漫主义情怀渐渐消散,马克思逐步走出了创作诗歌的爱好,开始大量阅读法学和哲学著作,最后在哲学的大路上一去不复返。他在柏林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又坚持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可以说,柏林改变了马克思对他自己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所以,说柏林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也不为过!
另外,视频开头说的那个磨坊主的故事,其实故事的男主角,不是100年后的威廉一世,而是腓特烈大帝。
而且,大帝非常委屈,因为他根本就没打算强拆人家的磨坊,反而是磨坊主想拆了他的皇宫。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无忧宫墙外的确有个磨坊,还是给皇家特供磨面粉的。那时候的磨坊都是靠风力推动,屋顶上会安装一个大大的风车。
无忧宫建完后,磨坊主开始表演了。他真的起诉腓特烈大帝,说是无忧宫的宫墙,严重影响风车的运转,他的磨坊没风力,导致他损失惨重。
被保护的磨坊
其实,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宫墙压根就没挡住风车,这磨坊主纯属碰瓷。
但当时腓特烈也很无奈,我总不能把宫墙给拆了吧。于是,为了展现国王的宽宏大量,他免去了磨坊主的房租。双方相当于厅外和解,没有任何强拆、法院判国王败诉等打脸反转的情节。
本来这个故事只是腓特烈大帝人生中一个小水花,但他的好基友伏尔泰知道后,写进了书里,用来阐述他心目中君主和法律应该是什么关系。很多年后,随着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这个故事又出口转内销传回到德国。时任的普鲁士国王威廉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公关材料,于是,那个已经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磨坊被重点保护起来,几经修缮,成了德国“法治理念”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