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很多人对它褒贬不一。确实,九品中正制在设立之初可以说是适应国家的发展,算是应运而生的,但是到了后期,它也走上了前辈的老路,弊端渐渐显露出来。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那些事儿——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1、东汉末年,察举制腐败,加上动乱,中央人才变得更加紧缺
察举制实行最初,确实给汉王室招揽了不少人才,但是长期实行之后,这个制度就变得腐败了,原因出在当时负责举荐的官员身上。
当时有人用“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谚语来讽刺孝廉制度的名不副实,因为家里只要有钱,就可以买通举荐的人,即便他是一个大文盲和不孝子。
再加上战乱,人们纷纷逃亡,这都使得察举制完全实施不下去,所以,人才在中央一度都处于紧缺状态。
2、官学衰落,家学兴起,朝廷做不到人才上的自给自足,只能依附世家大族培养的人才
东汉末年,因为社会风气的改变,也因为战争,百姓逃亡,使得官学日渐衰微。
据《三国志》记载:“自汉末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其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论,故无学者。”
这里就说了官学之所以衰微的原因。
但是,与此相反的是,各大世家因为自身实力雄厚,兴办家学培养族中子弟,这使得家学不管从教学质量上还是学生成材率上来讲,都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
所以,朝廷因为官学的衰落,做不到人才上的自给自足,加上确实也面临人才紧缺的情况,所以不得不依附于世家大族培养出来的人才。
3、曹魏政府不具备正统性,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
曹家祖上是宦官起家的,所以曹家要想建立政权,这对于一直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世家大族来说,是不能被轻易接受的。
所以,曹丕建立曹魏政权之后,为了让各世家大族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正统性的皇帝,就不得不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彼时恰逢察举制弊端显露,所以被舍弃,而曹操之前“唯才是举”的方式,虽然扶持了一些新贵,但是远远还不到能够与老牌世家大族抗衡的地步。
所以,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从而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九品中正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二、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中正官的设置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实行的呢?大体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一个大中正,而对担当大中正的要求就是在中央担任官职,且品行良好。
然后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完美,但是担当中正的也是人,是人就做不到完全公正,也容易受到私人感情和私欲的影响。
从某些方面来说,九品中正制其实是升级版的察举制,中正官的职责和汉代负责举荐孝廉的官员有着差不多的职责,所以到后期自然也免不了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毕竟有钱好办事啊!
2、助长了门阀势力,使得后期皇帝等同虚设,加剧了动乱
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什么后果?看看东晋时期门阀势力掌控朝堂,皇帝形同虚设的现象就知道了。
九品中正制使得权利大多数为世家大族所垄断,代代积累下来,逐渐形成了门阀,掌管一方势力。比如说东晋时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皇帝干什么去了?皇帝形同虚设充当背景板去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都是皇帝形同虚设的证据。
而皇权的衰弱又造成了造成了许多不好的后果,比如说权臣与权臣之间经常较量,但是皇上在一边却说不上话,没有什么话语权,这就使得战争和权利的更迭成为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
如此,也算是使得局势变得更加混乱,加剧了朝廷动乱。
3、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寒门子弟即便有才也不能得到重用,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九品中正制设立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官学衰弱,中央做不到人才的自给自足,所以转而依附于士家培养出来的人才。
当时士家出的人才确实质量比民间好很多,但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当身居高位对高门子弟来讲已经成为一件不需要奋斗就能达成的事情时,高门里面有些子弟就变得不思进取起来。
在这种制度下,官职被高门出身的人所垄断,寒门再难出贵子,寒门子弟即便本身很有才能,但是只出身不够高这一点就让他没有了一丝往上升的机会,这样强者愈强,弱者愈就不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更是造成了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一种对于人才的浪费。
总结:
虽然说,九品中正制后期出现了很多弊端,但是在建立之初确实解决了曹魏政权人才缺失的问题,同时也争取到了世家大族对自己建立的政权的支持,也保证了一种比较稳定的选官制度。
所以,九品中正制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逐渐不适用于后来的政治形势,弊端暴露之后,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但是,科举制最终也因为时代的转变在清朝末年被废除,所以,最终经过历史洗礼的东西,虽然后来被淘汰,但在当时却是最合适的措施。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全面,并且多角度地去看待历史上的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