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不过也反映了当下的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况,就是对于取保候审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最终会被判处缓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取保候审与最后判决结果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千万不要轻信那些说:给我钱,我帮你办事儿,肯定能判处缓刑之类的。
这种绝大部分都是骗子或者是所谓的对缝的人。
如果你最终判成缓刑了,你会觉得是由于你的花钱你得找人托关系发挥了作用。而如果最终没有判处缓刑,对方有可能给你退钱,也有可能会说钱都花了,但是法官昧着良心,不给办事儿。
但是,实际上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强制措施而已,与最终如何判决、是否能够判处缓刑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对于取保候审的,很多最后被判处实刑的,而对于之前是羁押或者逮捕的,最终也有很多被宣告缓刑的。
接下来,我们就展开说一说,相信你花两分钟时间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1.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刑事的强制措施。当涉嫌刑事犯罪到案之后,公安机关首先会给采取一个强制措施。这个强制措施主要包括刑事拘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
在这四类强制措施中,前两类是完全限制人身自由的,而后两类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对自由活动的。
也就是因为如此,一旦涉嫌犯罪,很多人都会追求取保候审的原因所在。
甚至会发生一些人花钱、找关系办理取保候审的情况。
2.能否取保候审,主要看能否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对于满足如下条件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审:
- 一是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 二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 三是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 四是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另外,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不允许取保候审而应当刑事拘留的情形,常见的主要包括需要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以及属于累犯的。
3.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最终的刑期小于等于10年有期徒刑,而之前又没有什么前科,而且还比较配合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的话,有很大的可能是会被取保候审的。
而根据刑法第72条的规定,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才可以宣告缓刑:
一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二是犯罪情节较轻,三是有悔罪表现,四是没有再犯罪风险,五是宣告缓刑对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4.由此可见,取保候审和宣告缓刑在有一部分上是重合的,但是 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是远远大于缓刑的。
当然,从司法实务中看,取保候审的有相当部分人最终会被宣告缓刑,乃至判处更轻的刑罚。
这主要是公安机关也出于谨慎的考虑。毕竟如果采取羁押措施呀,更有利于保障整个诉讼活动的进行。而且只要最终被判处有罪,以前无论是刑事拘留还是逮捕,都不会被认定为错误,也不会进行国家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