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太史慈子义
亳州市(341600),在安徽省西北部。面积8522.6平方千米,人口500万(2020年)。辖1个市辖区、3个县: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市政府驻谯城区薛阁街道希夷大道588号。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以谯县曹氏出生地,立为谯国,治今亳州市谯城区。北周以谯县地近南亳,置亳州为州治,亳州之名始此。明洪武初并谯县入州,属凤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直隶州。1912年废州为亳县。1914年属淮泗道,1927年直属安徽省。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阜阳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年属阜阳地区。1986年改县为亳州市。1996年属阜阳市,1998年直属省。2000年划阜阳市的蒙城、涡阳、利辛三县和县级亳州市设立地级亳州市;原县级亳州市改谯城区。
地处淮北平原北部、黄泛区南侧。有涡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西淝河,涡河顺地势斜贯市境中部。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棉花、油菜籽、芝麻、甘薯、烟叶、药材等。为出口烤烟生产基地之一。药材以白芍、菊花著名,还有柴菀、花粉、桑皮、白芷、半夏等130余种,为全国四大药市之一。干果核桃有名。畜产品有山羊板皮。工业以轻工为主,有酿酒、化肥、丝织、面粉、造纸、卷烟等。古井贡酒为全国名酒。商阜铁路纵贯市境。有亳阜、亳商和蚌亳等干线公路。涡河通行木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老子道德中宫、曹氏宗族墓群、花戏楼等。
历史沿革:谯县、城父县[治城父集](前223)-谯郡(东汉末)-谯国(220)-小黄县(北魏)-南兖州(507,北周)-亳州(579,北周)-谯郡(607)-亳州(621)-撤销谯县、城父县,降亳州为亳县(1368)-亳州(1496)-析置涡阳县(1864)-亳县(1912)-亳州市(1948)-撤销亳州市,恢复亳县(1949)-亳州市[县级](1986)-亳州市[地级](2000年5月21日)
隶属变化:砀郡(秦)-沛郡(西汉)-豫州刺史部(东汉末)-豫州地区(隋)-河南道(唐)-淮南东路(北宋)-南京路(金)-归德府(元)-凤阳府(明)-颍州府(清)-淮泗道(1914)-安徽省(1928)-阜阳专区(1949)-阜阳地区(1971)-阜阳市(1996)-安徽省(1998)
谯城区(341602),在安徽省亳州市西北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226平方千米,人口171.6万(2021年)。全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沟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立德镇、张店乡、赵桥乡。另有亳州市经济开发区、谯城经济开发区。区政府驻花戏楼街道半截楼街3号。
春秋有陈国焦、夷二邑,后属楚,改夷为城父。战国改焦为谯。秦置谯县,治今亳州,属泗水郡。西汉属沛郡。东汉谯县属沛国,豫州刺史治此。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以谯县曹氏出生地,立为谯国,治今亳州市谯城区,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并列为五都。北周以谯县地近南亳,置亳州为州治。明初州县合并,属凤阳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为直隶州。1912年废州为亳县。1948年以城关设亳城市。1950年撤市并入亳县。1986年改亳县为亳州市(县级)。1996年属阜阳市代管。2000年亳州市升设地级市,原县级亳州市改设谯城区。
地处淮北平原北部、黄泛区南侧。有涡河、武家河、大杨河、西淝河,东北角有浍河支流包河。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树种以泡桐为主,号称“桐乡”。农产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棉花、油菜籽、芝麻、甘薯等。为出口烤烟生产基地之一。药材以白芍、菊花著名,还有紫菀、花粉、桑皮、白芷、半夏等130余种,为全国四大药市之一。干果核桃有名。畜产山羊板皮。工业有酿酒、化肥、丝织、面粉、造纸、卷烟等。“古井贡酒”为全国名酒。商阜铁路纵贯市境。有亳阜、亳商和蚌亳等主要公路。谯城在涡河两岸,有大桥相连。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春秋建焦邑以来,特别是三国魏建谯国之后,历为中原重镇。宋、元、明、清成为南北交通要津,工商业发达,商旅萃集。名胜古迹有汤陵和汤陵公园、老子道德中宫、华佗纪念馆、曹氏宗族墓群。城中有古地下道、元末红巾军龙凤政权明王台遗址、花戏楼、唐从林寺卞律和尚墓、黄巢聚义处、薛阁塔、古清真寺等古迹。
(1)花戏楼街道(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辖区有闻名全国的文化古迹花戏楼得名。
驻地:牛市社区
辖11个社区:白布社区、牛市社区、花戏楼社区、华佗社区、东门社区、新华社区、杏花村社区、仙源社区、桑园社区、郑店子社区、城郊社区。
历史沿革:花戏楼街道(2000)
(2)薛阁街道(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辖区内清代古迹薛阁塔坐落此地得名。
驻地:文化巷1号
辖13个社区:魏武社区、谯陵社区、古井社区、八角台社区、药都社区、站前社区、薛阁社区、希夷社区、柳湖社区、西关社区、幸福社区、汤王社区、马元社区。
历史沿革:薛阁街道(2000)
(3)汤陵街道(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辖区内有汤王陵得名。
驻地:古泉路331号
辖9个社区:望汤阁社区、灵津渡社区、风华社区、丰水源社区、江宁社区、汤陵社区、和谐佳苑社区、五里社区、刘营社区。
历史沿革:汤陵街道(1986)
(4)古井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古井酒厂得名。
驻地:减店村酒城路
辖12个村:减店村、三台楼村、门庄村、柳行村、董门楼村、北曹村、后老家村、吕楼村、王辛庄村、张集村、杨楼村、药王村。
历史沿革:减店公社(1967)-减店乡(1983)-减店镇(1985)-古井镇(1987)-张集镇并入(2006)
*张集镇:张集乡(1949)-张集镇(1985)
(5)芦庙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古称龙王庙集,因明朝末年连年大旱,农民为求雨修建龙王庙得名,现因此处多水洼地,盛产芦苇改龙王庙为今名。
驻地:王楼村
辖8个村:杨庄村、徐庙村、焦楼村、王楼村、芦庙村、前毛村、雷庄村、袁庄村。
历史沿革:芦庙乡(1949)-并入王楼乡(1992)-芦庙镇(1995)
(6)华佗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华佗出生于该镇小华庄得名。
驻地:五里社区
辖1个社区、8个村:五里社区、大王村、大吴村、程屯村、邢各村、黄庄村、道东村、小奈村、祝集村。
历史沿革:大吴乡(1949)-小奈乡、燕庄乡并入(1992)-城北乡(1993)-华佗镇(1998)
(7)魏岗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为过去亳州通往开封大道上的十八岗之一,居民多魏姓,故名。
驻地:魏岗村
辖1个社区、12个村:赵庄社区、魏岗村、大陈村、王井村、前芮村、崔庄村、谭楼村、马场村、蒋庄村、高楼村、刘小庙村、谭营村、刘阁村。
历史沿革:魏岗公社(1958)-魏岗乡(1983)-与刘小庙乡、马场寨乡合并为魏岗镇(1992)
(8)牛集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传北朝齐有牛四在此修寺称牛四寺,集称牛集,后有牲畜交易行,称牛市集,简称牛集。
驻地:牛集村
辖15个村:牛集村、宋老家村、兑井村、大权村、张沃村、吴老家村、宋庄村、李集村、罗庄村、郭楼村、安六村、桥北村、蒋楼村、大王村、灵子门村。
历史沿革:牛集公社(1961)-牛集乡(1983)-与张沃乡合并为牛集镇(1992)-安溜镇并入(2006)
(9)颜集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传说山东颜氏族为躲避战乱,迁徙并定居此地得名。
驻地:颜集村
辖11个村:黄营村、郭桥村、丁桥村、颜集村、李庄村、李沟村、赵庄村、段老家村、曹元村、草寺村、李集村。
历史沿革:颜集乡(1949)-颜集镇(1995)
(10)五马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传刘秀被王莽追赶,坐骑曾卧倒在村旁一沟中,得名卧马沟,后演变为今名。
驻地:五马村
辖8个村:五马村、桥口村、八里村、芍花村、泗合村、杨楼村、吴小阁村、丁大楼村。
历史沿革:五马公社(1958)-五马乡(1983)-与吴小阁乡合并为五马镇(1992)
(11)十八里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原名涧清铺,因距亳州城十八里更今名。
驻地:十八里村
辖1个社区、10个村:羊庙社区、十八里村、马营村、于集村、徐寨村、侯桥村、蒋李村、孙口村、小怀村、希夷新村、洪庄村。
历史沿革:十八里公社(1958)-十八里乡(1983)-与孙口、羊庙、侯桥3乡合并为十八里镇(1992)
(12)谯东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亳州古称谯郡,因位于亳州城的东面而得名。
驻地:辛集村
辖6个村:辛集村、闫窑村、余集村、辛阁村、大寺村、铜关村。
历史沿革:辛集乡(1949)-谯东镇(1997)-大寺镇并入(2006)
(13)十九里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以凤颍沟距亳州城十九里得名。
驻地:十九里社区
辖1个社区、4个村:十九里社区、沈营村、马寨村、李门楼村、姜屯村。
历史沿革:十九里乡(1949)-与李门楼乡、薛园乡合并为十九里镇(1992)
(14)沙土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该地以南的涡河以沙壤土为主得名。
驻地:沙土村
辖12个村:沙土村、张大村、李大村、田大村、薛庄村、张竹园村、代楼村、王楼村、闫楼村、大杨村、蒋集村、张庄村。
历史沿革:沙土公社(1958)-沙土乡(1983)-沙土镇(1996)
(15)观堂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辖区内的观音庙堂得名。
驻地:观堂村
辖16个村:观堂村、蒋瓦村、双合村、大裴村、高杨村、晨光村、张大村、刘集村、康达村、孙庄村、夏庙村、谯陵寺村、郭庄村、崔庄村、张庄村、张阁村。
历史沿革:观堂公社(1958)-观堂乡(1983)-观堂镇(1992)
(16)大杨镇(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7.5万)
居民多姓杨,为区别小杨集得名大杨集。
驻地:大杨集
辖14个村:胡桥村、师店村、聂关村、大阁村、聂桥村、大杨村、大王村、郭万村、韩老家村、小李村、孟王村、丁固村、刘匠村、郝屯村。
历史沿革:大杨公社(1958)-大杨乡(1983)-与丁固乡、师店乡合并为大杨镇(1992)
(17)城父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古称夷,楚平王六年(前523年),楚平王太子建受父所赐在此建居,为感谢父恩,改夷为城父。
驻地:城父村
辖13个村:塔楼村、城父村、朱小庙村、百尺河村、蒋楼村、王元村、刘楼村、高卜村、众姓村、蒋老家村、陈小寨村、蒋槽村、小杨村。
历史沿革:城父乡(1949)-与高卜乡、蒋槽乡合并为城父镇(1992)
(18)十河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赵王河与宋汤河在此垂直交叉呈“十”字形,故名。
驻地:十河村
辖14个村:十河村、孙瓦村、大周村、梅城村、李小村、孙大村、佟营村、位李村、路楼村、穆楼村、卞铺村、杨岗村、褚刘村、西关村。
历史沿革:十河乡(1955)-与杨岗乡、梅城乡、穆楼乡合并为十河镇(1992)
(19)双沟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有中心沟和蒲沟(油河古称)与宋汤河交汇于此,故名。
驻地:双沟集
辖4个社区、14个村:双东社区、双西社区、三官社区、周大社区、贾庄村、任小庙村、吴寨村、王各村、邹李村、闫庄村、刘庄村、纪楼村、魏庄村、孙集村、柴楼村、孟大村、王庙村、贾集村。
历史沿革:双沟公社(1958)-双沟乡(1983)-双沟镇(1985)-纪楼乡、任小庙乡并入(1992)-三官镇并入(2006)
(20)淝河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处西淝河畔,故名。
驻地:淝河社区
辖1个社区、8个村:淝河社区、凡桥村、冯洼村、李小庙村、罗集村、四李村、店集村、大康村、李腰村、杨庄村。
历史沿革:淝河乡(1948)-与冯洼乡、店集乡合并为淝河镇(1992)
(21)古城镇(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4.4万)
王莽析城父县置思善县旧址,俗称古城。
驻地:古城社区
辖1个社区、14个村:古城社区、尹楼村、祖寨村、后杨村、油河村、大刘村、何楼村、张桥村、闫庄村、张潭村、后许村、柴庙村、宁小村、李寨村、铁佛村。
历史沿革:古城乡(1949)-与油河乡、铁佛乡合并为古城镇(1992)
(22)龙扬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原龙德乡、杨店乡、杨集乡合并得名。
驻地:龙杨村
辖11个村:龙杨村、穆庙村、杨集村、周刘村、后张村、东王村、周寨村、冯随村、龙德村、大王村、大周村。
驻地:杨店乡(1949)-龙德乡、杨集乡并入(1992)-龙扬镇(1996)
(23)立德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
因境内有古代建筑立德寺得名。
驻地:立德村
辖8个村:立德村、铁庄村、何大村、塔桥村、李村、申楼村、乔楼村、闸口村。
历史沿革:立德乡(1949)-立德镇(1996)
(24)张店乡(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4.73万)
以张店集得名。
驻地:张店集
辖10个村:黄楼村、岳楼村、刘营村、后窑村、张阁村、魏庄村、王楼村、泥店村、李吉楼村、后李楼村。
历史沿革:张店公社(1969)-张店乡(1983)
(25)赵桥乡(面积102.73平方千米,人口5.52万)
以赵桥村得名。
驻地:赵桥村
辖7个村:赵桥村、双楼村、六集村、大徐村、穆各村、卢张庄村、王寨村。
历史沿革:赵桥乡(1955)-小赵乡、溜集乡并入(1992)
(26)亳州市经济开发区
驻地:杜仲路
辖24个社区、5个村:望龙社区、云渡社区、木兰社区、方园社区、菊花园社区、芍花园社区、世纪花园社区、文采社区、牡丹社区、伊顿庄园社区、文化社区、汇景花园社区、南湖家园社区、张良社区、迎春社区、百合社区、文苑社区、酒城社区、老君社区、神农社区、汤王社区、世纪城社区、汤东社区、外环新村社区、李新楼村、石大营村、车埠口村、石轿铺村、辛庄村。
历史沿革:亳州市经济开发区(1993)-南部新区并入(2013)
(27)谯城经济开发区
驻地:振谯路
辖4个社区:十二里社区、芍花园社区、杏坛社区、桐花园社区。
历史沿革:安徽亳州工业园区(2006)-谯城经济开发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