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芬兰有多大 ,还没甘肃大,到底是怎样一国家?为何说它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发布时间:2024-03-11 15:21:53

提到芬兰,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圣诞老人、诺基亚手机,但其实,这个国家远不止这些大家熟知的标签。

芬兰人早在100年前就宣布永久中立,至今与所有邻国和睦相处,而这个拥有550万人口的国家,竟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芬兰的自杀率竟然也居高不下。

这是为什么呢?

一、白昼之城

芬兰位于北欧,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邻国有瑞典、挪威和俄罗斯,她拥有近18.8万个湖泊,湖泊面积占全国面积十分之一,因此有“千湖之国”的美名。

芬兰地形以丘陵和沿海平原为主,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天漫长寒冷,夏天短暂温和。

在历史上,芬兰曾长期受瑞典统治达500多年。直到1808年被俄罗斯打败,成为俄国的一个自治大公国。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芬兰终于宣告独立,成为一个永久中立的国家。

如今的芬兰,是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人均GDP高达4.9万美元,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邻国瑞典不相上下。

木材、金属、工程、电讯和电子工业是芬兰的支柱产业。由于气候原因,农业只能自给自足,而劳动力都集中在高产值的林业上。

芬兰的主要民族是芬兰族和瑞典族,使用芬兰语和瑞典语。首都和最大城市赫尔辛基,拥有64万居民,素有“北方白昼之城”的美誉。

连续多年赫尔辛基被评为全球最幸福城市之一。究其原因,芬兰人热爱大自然,善于保持工作生活平衡,重视教育和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充满包容与关怀。

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在2018年的《世界幸福报告》中,芬兰夺得第一名,被评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这一结果似乎在意料之中,北欧国家福利制度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获得幸福并不令人意外。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挖掘,你会发现芬兰人的幸福并非单纯源自物质生活的丰裕。

相反,芬兰的国情与其他北欧国家有所不同,其幸福指数高居榜首,实则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渊源。

经济角度看,芬兰的人均GDP并不高,其税收福利政策也逊色于挪威、瑞典等北欧强国。芬兰实行高税收、高福利,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均衡,但仅凭此难以解释芬兰人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芬兰位于北极圈附近,民族性格内敛含蓄,与热情奔放的拉丁民族南欧国家形成强烈对比。芬兰人不追求奢华享乐,而是知足常乐,这种朴实节制的处世哲学也令他们轻松快乐。

芬兰独特的自然环境是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国湖光山色,自然资源丰富,芬兰人经常离开喧嚣的城市,返璞归真,在湖畔小木屋中感受生活的本真意义。大自然洗涤了芬兰人的心灵,令他们远离烦恼,拥抱简单的幸福。

然而,这些因素都未能触及芬兰幸福的历史根源。要理解芬兰,我们需要回望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镜头。

数百年前,古老的维京文明在北欧绽放。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维京人无法从农业和畜牧业获得稳定的生计。为了填饱肚子,他们选择出海,成为了著名的维京海盗。

漫长的海上生活磨练了维京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在生死边缘挣扎求生的艰辛历程,让他们十分珍视生的意义,并且牢牢团结一心。正是这种维京文化的积淀,塑造了芬兰人朴实乐天、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

可以说,经历过恶劣环境的芬兰人,对于“幸福”有着与众不同的定义。相比追求物质享受,他们更看重精神需求,并且懂得在简单的生活中感受幸福。这也是芬兰屡屡高居幸福榜首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这张表面光鲜的幸福画皮下,芬兰的抑郁症和自杀率居高不下。

这似乎与其全民幸福的形象大相径庭。

一个拥有完善社会保障、公民幸福感极高的国度,为何还会有如此多的心理困扰和极端选择呢?

三、芬兰人为何自杀率如此之高

与其说芬兰人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富裕了、幸福了,不如说芬兰之所以看似幸福,是因为已经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来缓解人民的抑郁。

真正导致芬兰人群体性抑郁的社会历史根源,才是自杀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数百年来,芬兰人民经历了漫长的战乱与艰辛,这锻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但也给芬兰人的群体心理留下了创伤。

芬兰的寒冷气候与幅员辽阔的国土,更导致芬兰民众对孤独感的高度忍受力。

种种因素交织,造就了芬兰人悄悄强大的民族性格。他们表面看来从容不迫,内心却常备焦虑。

寒冷、贫瘠的地理环境,使芬兰之地历来难以发展。

13世纪起,芬兰先后被丹麦和瑞典统治,沦为两个王国的战场和牺牲品。

19世纪,瑞典将芬兰割让给俄国,芬兰成为沙俄的一个自治大公国。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芬兰借机宣布独立。然而,这短暂的独立在1939年再次被苏联打破。

尽管芬兰凭借顽强的抵抗打败了第一波苏联红军的进攻,但面对人口众多的东方巨熊,芬兰最终在连番血战后不得不接受苏联的屈辱和要求,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真正恢复独立。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芬兰人民始终处于战乱与屈辱中。然而,正是危难才锻造出芬兰人无比顽强和团结的民族精神。

在二战期间,芬兰人面对苏联红军的入侵,士气高昂,抵抗英勇。他们表面上从容面对战火洗礼,却也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

据统计,在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芬兰每7个前线士兵就有1人死亡,每3人就有1人负伤,可见战斗的残酷程度。

如此惨烈的战争给芬兰民众带来深重的创伤,同时也造就了他们敢于面对苦难的民族性格。

芬兰人习惯于将痛苦隐藏在内心,表面上仍努力生活,这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在二战结束后,芬兰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北欧的福利乐土,群体创伤和悲观的民族性格并未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消失。

除了苦难的历史,芬兰的地理环境也是导致民众抑郁的一个关键因素。

芬兰三分之一的国土都位于北极圈内,终年冰雪,光照时间极短,这可不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寒冷、漫长的黑夜季节更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据统计,芬兰每年有200多天都是阴天,阴郁的天气对芬兰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芬兰的冬天漫长阴冷,白天只有几个小时的微光,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片漆黑之中。这种长达数月的极夜给芬兰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个留学生形象地描述了他每天反反复复多次起床的生活状态,充满了迷茫和无力感,这种生物钟紊乱在当地人中也十分常见。

除了生理影响,潜移默化的孤独感也让芬兰人难以承受。

交通不便让邻里聚会变得困难重重,也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有网友直接把这种状态比喻为恐怖片《闪灵》般的荒凉景象,在这种环境下,芬兰的抑郗症和社交障碍患病率居高不下。

四、笔者认为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被忽视了。

光鲜的表象下,芬兰人的内心激烈冲突着,渴望得到关注和理解。

而这种渴望一旦无处满足,就可能演变为抑郁、绝望。

由此看来,经济的发达并不等同于幸福,物质条件的改善也无法治愈心灵的创伤。

但是,关于芬兰的负面新闻往往只反映事物的一面。

我们不能忽视,即使在漫长的黑夜中,芬兰人依然创造出了充满活力的生活与文化。许多芬兰人选择趁着夏季的白夜时节多存储阳光能量,熬过难捱的冬天。

还有一些人会去过冬的温暖地区避寒,对于需要留守的人来说,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也能够照亮黑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