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纪念馆
元明时期的制图技术不但继承了宋代传统,还在测绘技术上更近一步,并且在郭守敬主持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际意义上的全国范围内的测绘。同时,朱思本《舆地图》的问世,以及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集《广舆图》的出现,都标志着元明时期我国制图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古人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测绘
元代历时不长,但地图学的测绘技术与制图理论比唐宋更为发达,这一时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测绘技术和制图理论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郭守敬,字若思,为元顺德邢台人(今河北邢台),长期担任元政府都水监一职,在天文、历法、地学和水利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郭守敬的诸多成果不少是关于地图学的,主要表现在纬度测量、地形测量和海拔概念的创立上。
郭守敬像(笔者实拍)
《元史》中所谓的“四海测验”是元代历史地图学测绘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元初统一全国后,急需修订新历法,郭守敬向元廷建议,“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
元世祖忽必烈采用郭守敬的建议,派遣以郭守敬为首的官员,在元帝国疆域内集中进行测绘工作,在测绘的同时还考虑到了时差因素,因此选取了高丽(今朝鲜开城)、西凉州(今甘肃武威)等地进行测绘。经过测量,得出了各地较为准确的纬度值。当然限于条件,这些数据与今天实际数据有一定的差距。
元代的四海测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守敬在测量过程中研制出简仪、高表、定时仪以及供野外测用的正方案、座正仪等仪器,为后世进行地图测绘提供了有力所的技术支持和数据资料。
测绘所用的仪器
同时,元朝政府把“南海”列入首批观测点,并且直接让主持全国测绘的郭守敬安排和布置了测量“南海”的任务。之后,郭守敬对南海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很好地完成了这项“南海”测绘任务。这是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的又一历史事实。
郭守敬还在担任都水监一职期间,先后亲身在河北、山东等地调查通航路线,指导水利工程,并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测量。在测量地平的过程中,郭守敬注意将测量结果运用于地图制作之中,并提出了对海平面高度进行测量。
郭守敬测绘
二、元代地图的代表作《舆地图》
元代地图作品中比较杰出的作品应属朱思本的《舆地图》。朱思本是出身于道教的学者,而在制图工作中不断成名。
朱思本早年在江西信州(今上饶)龙虎山学道,后至中国各地游历,长达20年之久,他的游历范围从华南到华北,再到今天所谓东南地区,真正做到了“跋涉数千里间”。
朱思本的家乡龙虎山
这些游历经历为他绘制《舆地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朱思本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第一手的地理信息资料,后又参照裴秀、贾耽等人的地图学理论,以及《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水经注》等前人地理志书的成果,最终完成了《舆地图》的绘制。
朱思本在绘制地图时,秉持各方游历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谨慎制图思想,订正了旧地图诸多的错误,文献称他的工作“其间山河绣错,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这使得《舆地图》成为历代地图中的精品。
朱思本为了使图幅内容充实,省略了遥远的诸藩异域的区域,并继承了《禹迹图》计里画方的制图理念。但朱思本的《舆地图》由于图幅太大,所以保存起来极为困难。罗洪先在《广舆图》自序附记中曾载:“朱图长广七尺,不便舒卷。”也说明了朱思本地图之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是朱思本的《舆地图》最终未能保存于世。
朱思本塑像
宋代随着《禹迹图》与《华夷图》的出现,将我国地图史的发展推到了另一个高峰。至元代,地图的测绘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涌现出郭守敬与札马剌丁等杰出的科学家,促使元代的测绘能力大大超出前朝,但由于元朝历时较短,其留存于世的地图非常稀少,而朱思本的《舆地图》散失就是其缩影。
三、中国现存第一部地图集《广舆图》
继朱思本之后,明代的地图学家罗洪先又是一个典型代表,《明史·儒林传》评价他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河渠边塞,靡不精算”。可见罗洪先对地图十分熟悉。
罗洪先和朱思本一样同为江西人,明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后来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之后罗洪先专心研究朱思本所做的《舆地图》。他受到朱思本制图思想的影响,先开始绘制新图,经过几年的钻研与绘制,最后完成了《广舆图》的制作。
《广舆图》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集,对后世影响极大。罗洪先拆分了朱思本所做之地图,用计里画方的方式,将《舆地图》进行了缩编。他将《舆地图》的元代政区改为相对应的明代政区,并附以总图以及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分布。
罗洪先曾在石莲洞辟洞讲学
另外,他又在地图上增加了明代九边、黄河、漕运,以及外围的朝鲜、安南、西域与漠北等四图。罗洪先编的内容,兼顾了边防、水系、航运与当时藩属等地的情况。其资料不但继承了朱思本地图的制图思想,还在后者基础上实现增补与完善。
从郭守敬到朱思本,再到罗洪先,这三人成为了当时元明中国地图学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因篇幅所限,关于元明时的制图水平无法全面描绘出来,如元代的测绘学家札马剌丁,明代的《皇明职方地图》与利玛窦所制的《坤舆万国全图》等,都体现了这一时期地图学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