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缅甸为何把首都,从繁华发达的仰光,迁到落后闭塞的新城内比都

   发布时间:2024-01-16 13:39:14

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的缅甸,位置优越,面积广阔,有着近7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东南亚国家中位居第二。境内5500万人口,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这在同地区中,同样鲜有国家可比拟。

不过它的首都内比都,却是一个只有不到20年历史的新城。不仅深居内陆,远离海岸线,而且由于人口稀少,发展也相对缓慢。

其实早在2005年之前,缅甸的首都,是有着150多年首都历史的沿海城市仰光。和内比都相比,仰光海陆空交通发达,人口近800万,是缅甸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不仅位于三角洲入海口,处于亚洲通向中东的航线上,而且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相当优越。

(仰光风光)

既然仰光各个方面都要优越于内比都,缅甸政府为何要从海滨城市,迁都到闭塞荒凉的内陆去呢?

一、见证缅甸历史的仰光。

在历史上,最初的缅甸和印度一样,由各个四分五裂的土邦组成。真正成为一个统一国家,是在公元11世纪的1044年,由阿奴律陀国王将各自为政的土邦兼并为一个整体,建立起缅甸第一个政教合一的王朝——蒲甘王朝。

其后,缅甸经历了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等。虽然饱经动荡和灾难,但主权始终在缅甸人自己手中。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象缅甸这样的封建集权弱国,只能被动陷入被殖民的悲惨命运。从1757年开始,英国占领印度后,继续向邻近的中南半岛进军。

从1824年到1887年,英国人利用三次英缅战争,将整个缅甸变成殖民地,名为英属缅甸。

英国人深植缅甸之后,发现仰光绝佳的航线位置,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因此,缅甸的都城,就从穆尔曼迁到了仰光。

相比于内陆相对崎岖的山地条件,仰光作为经济、政治中心,对于英国的殖民掠夺更有意义。

铁轨公路、医院学校,办公大楼。英国人在仰光建起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仰光走上了向大城市目标迈进的光明道路。

从20世纪开始,英国人先进的管理和仰光的优越地理条件,使这里很快成为东南亚最耀眼的新星,30年代到60年代,缅甸经济突飞猛进,同期GDP居然是我国的两倍之多,连新加坡也来取经。那时的缅甸,是东南亚各国争相模仿的对象。

(历史上的缅甸士兵)

二、民族控制论。

二战之后,独立运动此起彼伏。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首都的选址,自然也定在了仰光。

仰光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迅速成为一个覆盖近600平方公里的明星城市。可是,首都城市再怎么发展,也不能摆脱安全稳定这一根本。

1962年3月,缅甸三军总参谋长奈温发动政变,成立军政府。几十年间,奈温始终作为缅甸领导人掌控大权,独裁专制死灰复燃,曾经的民主名存实亡。

奈温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推行闭关锁国,缅甸经济陷入持续衰退的泥潭。

军政府的强制性治理方式,还加剧了与各民族地方武装之间的矛盾。首都在沿海,对于控制远居内陆的割据势力,是相当不利的。时至今日,克钦、果敢、德昂等边界民族武装,和缅甸中央军之间的战斗仍然持续不断。

缅甸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大多分布于仰光沿海地带。而内陆地方武装的挑战,则不断蔓延。这让缅甸军政府,着实有鞭长莫及的难言之隐。

随着和各民族武装之间的争端日益尖锐,为了加强对各民族武装的近距离管控,迁都内陆的蓝图,逐渐浮出了水面。


(内比都风光)

三、战略安全论。

2005年11月,缅甸政府正式宣布,将国防、外交、内政、能源、农业、卫生等几乎全部政府部门,迁往中部的彬马那,并将其更名为内比都,作为缅甸的新首都。

对于缅甸选择内比都作为新首都,还一种说法。

前些年,缅甸和美国不太对付。当时的缅甸军政府担心,位于印度洋海岸线的首都仰光,既没有天然屏障又缺乏缓冲地带。一旦发生战争,首当其冲会受到外敌的打击,于国家战略安全极为不利。将首都迁往中部腹地,将更有利于战略安全防御。

十多年过去了,内比都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巨大缺陷。虽然缅甸政府为新首都的建设费尽心机,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缺乏活力。面积号称是仰光九倍,但人口却只有仰光的十分之一。各国使馆也不愿前来,仍然驻守在仰光。这样的新首都相比于仰光,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