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白豹龟的形成理论方面,色素与孵化

   发布时间:2025-02-03 00:22:33


白豹的形成因素和遗传,孵化有莫大的关系根据针对豹龟的观察,在稳定高温环境下孵育出来的小龟,可以明显看得出第三群的色素,不过并非在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在最初的两三个生长纹时,只有第二群黑色素,又经过了一至三个生长纹后,出现了第三群的色素区域,不过此时的色彩并非是黑色的,而是深褐色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色素沉积量还很少。在后续的生长纹上,才能看到正常的黑色色素分布。

相反的,在所谓自然环境下孵育的豹龟,也就是孵育时经历了温度震荡、恶劣天气或者夜间低温,在最初的生长纹上,就可以见到第三群黑色素的分布了。通常在刚出生的小龟身上,甚至可以见到黑色的甲壳边缘,使得小龟看起来格外的黝黑。

举例来说,德国的陆龟繁殖家 D. Backes 在 2006 年发表了一篇豹龟多年繁殖经验。作者发现同一对豹龟双亲所產下的后代,经由不同的孵育方式和温度,小龟的外观会出现相当的差异。

相较于稳定于 32-33 °C 的孵育方式,孵育期间的温度震盪介於 13-42 °C 的小龟,出生时的体色最为黝黑,而且所孵出来的小龟完全无畸形个体发生,不过个体却是比较小。

孵育方式的不同,对小龟的影响而言,可从两个层面来考量:首先是不断温度变化的刺激,其次因夜间低温与恶劣天气所造成的较长孵育时间和发育迟缓。

有可能对黑色素细胞的成熟以及真黑色素的合成而言,温差所造影响并不是那么大,而是和胚胎发育的成熟度有关。在自然环境下孵育的小龟,其黑色素细胞有较充裕的时间来成熟,并且生成真黑色素;可是在稳定高温下人工孵育的小龟,其黑色素细胞的成熟比较晚,所以第三群的黑色素细胞在小龟出生后,要先成熟后才能和成色素物质。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是,自然环境孵育时的剧烈温度震荡,有助于内分泌腺体的成熟,而荷尔蒙又能刺激黑色素细胞较早合成色素。可是人工孵育的胚胎由於缺乏荷尔蒙,无法刺激黑色素细胞成熟并合成色素沉积。

如果从第三群色素沉积并非突然出现的角度来看,最可能的还是这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当温度震荡的幅度越高的时候,平均的最低温也就越低,而孵育的时间也就越久,那么小龟的色泽就越黝黑,一直到某个最大程度为止。可是我们也不可以轻易的下结论,就认为存在着某个临界值,在超过以后小龟的色彩就会突然变得比较黝黑或浅黄。同样的根据推测,在温度震荡下有时出现的相当高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為由豹龟的分布区域来看,不论是温暖的南方或是寒冷的北方,都有深色的外型个体存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