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春节就是年
春节,民间俗称为“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觳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过年”或“过大年”的意思,就是庆祝五谷丰登。

二、古代春节也称元旦
古代人也将“春节”称为“元旦”“元日”等,强调春节为一年的开端。《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宋时过年的热闹景象。

三、古代正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春节即岁首,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但是,在中国古代,正月初一是哪一天,在汉武帝之前是不固定的。
根据《礼记·大传》的记载,古时改朝换代,新建立的王朝要“改正朔”。
何为“改正朔”呢?“正”是指一年的第一个月,“朔”是指月初的第一天,“正朔”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改正朔”就是更改正月初一,或者说使用新的历法。
据文献资料记载,夏朝的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以夏历的十月为端月,即十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汉武帝时期,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历代沿用,并由此逐渐升华为民族节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夏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
由于实行阳历和农历两种不同的历法,在我国新年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按照公历,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按照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阳历1月1日就是新年了,可以说新年快乐,但不能说春节快乐;春节是农历1月1日,也是新年,可以说春节快乐,也可以说新年快乐!

四、春节指哪几天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特定意义讲,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夜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是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算结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不过是一年四季厚厚日历中薄薄的一页,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眼里,它却是一个让人永远都难以割舍的情怀。家人团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共话丰年,期盼新的一年锦上添花、蒸蒸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