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邳州大墩子遗址|因何可以称为改变江苏历史的考古发掘

   发布时间:2024-06-10 18:50:53

东夷肇始

邳州博物馆还原邳州先民生活场景

2019年11月份,邳州博物馆重建开馆,参观的群众会发现,二楼的第一个展厅的墙上面写着东夷肇始。

邳州博物馆部分展厅

进入展厅之后,里面有详细的介绍:早在6000多年前,邳州大地上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东夷先民已经在这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打猎、捕鱼、采集野果、种植稻谷、养殖家禽家畜、制作陶器、打磨玉器......创建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梁王城遗址的发掘发现,把江苏文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800年。

邳州大汶口文化遗址

是什么可以让邳州博物馆这么自信的认为自己改写了江苏的历史,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遗址,那就是大墩子遗址。

摆在展厅上的一件件沾满泥土的器具,一个个带着岁月的出土文物,在等着我们去探讨,那我们就不妨进入那段文明历史。

大墩子遗址

大墩子遗址发掘现场图

大墩子遗址位于苏鲁边境,属于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东,距邳州市区40公里。遗址发现时间为1962年12月份。大墩子遗址最大的特点,遗址高出地面4.3米,为一漫坡状土墩,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0米,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东泇河(文河)、西泇河和宋家沟(中泇河)。这些河流上游是山地,雨季水流湍急,这个地方也是经常被淹。由于大墩子遗址由于地势较高,南部地区成为明清以来村民的丛葬地方。解放初期,农业集体化之后,墩顶成为当地唯一的山芋窖。

大墩子遗址分布示意图

南京博物院在1963年11月12日为了配合生产队挖山芋进行的考古挖掘,一直持续到童年的12月12日,共挖掘36天。此次挖掘5条探沟,每一条探沟南北宽约2米,东西长10米左右。以其中一个探沟的剖面图为例。

探沟的剖面图

第一层:农耕土,距地表0.25米。土色灰黄,质地松软,含少量新石器时代和汉代的陶片。

第二层:红褐色土,质地硬,夹有杂乱的红烧土砖。深0.25米-1.7米,厚约1.5米。此层含有较的新石器的陶片、兽骨、猪牙、狗牙、鹿角等遗物。同时还发现了13座墓葬。这些墓葬按其深度和叠压关系,分为4各墓层。

第三层:按照土质、土色的不同,分为4个小层。

3A层:黄灰土,较第二层松软,含有多量的烧土屑。一般深度为1.7-2.7米,东端最深处达到3.65米。

3B层:灰色土,松软,含多量的草木灰。分布在探沟的中段,压在3A之下,深度2.7米-3.65米。

3C层:灰黄色土,质紧而软,只占中段偏南一小部分,东部斜压在3B之下,深度2.5米-3.3米。

3D层:清灰色土,纯净,松软而潮湿,主要分布在探沟的西端,深约2-3.5米。

这几层中以3B层包含的陶片等遗物较多,3A和3C层较少,3D层基本上不包含遗物。

此外,在3B层之下,还发现了二座灰坑(H3、4),都挖在生黄土上。

探沟的第三层(包括灰坑),在下面文里称为下文化层;第二层称为上文化层。

彩陶文化

大墩子遗址最为出名的为彩陶,多以罐、盆、钵等日常生活用具,彩色以红、白、紫、褐、黑等颜色为主,纹样主要的植物花纹、八角星纹,明显有别于以鱼形、蛙形等图案为主的仰韶文化彩陶。彩绘时,彩陶锛的肩、腹施以白衣,用红褐色彩画线条,圆点、狐边、三角等纹样,三足锛口沿和腹部涂上紫色,再绘以白色栅纹,期间绘一道白色弦纹,紫白相间、相映成趣,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八角星彩陶盆


彩陶盆

彩陶钵

墓葬群

此次在大墩子遗址共发掘墓葬44座,除了2个为近代墓葬外,其他均为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最浅的距地表0.25米,最深为1.5米以下,位于上文化层的底部。专家根据墓葬的随葬遗物的特征,将42座墓地分为两大类。

刘林类型墓葬

第一类,早期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形制简单,随葬品少。根据随葬器物的特征与1960年发掘的邳州刘林遗址基本相同,称为刘林类型墓葬,属于这一类型的为27座。

刘林类型墓葬

刘林期得名邳州刘林墓地

刘林遗址位于邳州市西北部30公里,中运河东岸的火石埠西南。1957年中运河复堤取土时,初步暴露了文化层。1960年和1964年,江苏文物考古队、南京博物院两次调查、发掘。清理墓葬197座,分为6个墓群,为氏族社会的公共墓地,出土了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等上千件文物。

刘林期陶器的形制和其基本组合,都自具特征。它以夹沙红陶为主,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数量不多,而极少灰色陶。器表多作素色和磨光,无绳纹路,常见的纹饰有点纹、划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红衣,彩纹,镂孔及蓝文数量较少。其代表性器形是罐形和缽形鼎、小口或大口罐、觚形或足杯、盆、缽和豆。

刘林期的生产工具,没有见金属制品,仍以石、骨质地为主,已经广泛使用磨制技术加工石器,和相当普遍的采用对钻方法制造穿孔技术,使石器较牢固的捆绑在柄上,并提高生产效能,随葬的石器,不少是因为使用而致残的。

大墩子发现的5件石斧中,有3件是仅存在刃部的残品。

花厅类型墓葬

第二类,晚期墓葬除随葬品出现多寡不均的现象外,还出现夫妻合葬墓。墓葬的随葬品与新沂市花厅新石器墓葬遗物特征一致,称为花厅类型墓葬,共15座。

花厅类型墓葬

花厅类型得名于新沂花厅遗址

花厅遗址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花厅村附近,距大墩子遗址和刘林遗址约为60公里。该遗址1952年被发现。同年末和1953年10月南京博物院进行两次挖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0座。

花厅遗址对死者采用分区埋葬和大墓中使用殉人的现象。在不同的墓群和墓组中,墓葬的规模、等级和社会财富的拥有相差极为悬殊。表明花厅期,人们已经远离平等社会,进入了分层社会阶段。

如花厅大墓地中的殉人,现场清理时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保存完好的两脚胫骨下端都并合在一起,鉴定者认为这不是自然放置所成的,而是下葬时,双脚捆扎在一起所致,为大墓中殉人提供有利证据。

夫妻合葬墓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夫妻双方分属不同的氏族,死后男方要归葬到自己氏族中去;在父系氏族制度建立后,夫妻合葬墓的形态才可能出现。

这两种类型的墓葬人架的头向一律向东,除了花厅类型有一座仰卧曲肢葬外,所有都是仰卧伸肢葬。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多少变化分析,大墩子遗址墓葬早期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则进去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大墩子遗址出土工具

大墩子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

在大汶口时期,大致以农业生产为主。遗址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如大量翻土用的石铲,割用的獐牙勾形器、石刀、骨镞,碾磨稻谷的石磨棒等等。此外,骨鱼镖、镞、网坠等工具和鹿、獐、牛、鱼、龟、蚌等残骸的发现,说明当时渔猎生活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当时主要生产工具多发现在男性墓内,纺轮多发现于女性墓内,这说明在当时的生产活动上,男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


大墩子遗址出土工具


大墩子出土工具

石锛: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石斧: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磨制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刀,亦有正弧刃或平刃。

大汶口文化

文化层示意图

学术界对于大汶口文化作为了不同的分期。如山东大学把大汶口文化分为三段六期。早期阶段的年代确定在公元前4200-前3500年,中期阶段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3000年,晚期阶段的年代大致定在公元前3000年-前2600年之间。

江苏地区,南京博物院的一些学者主张把大汶口文化划分为六期。分为青莲岗期、刘林早期、刘林晚期、花厅期、西夏候早期、西夏候晚期为代表的六期。


早期大汶口遗址分布

大墩子遗址的价值

为什么说大墩子遗址最为典型,因为青莲岗、刘林、花厅村是江苏过去挖掘过的三处遗址,但他们文化面貌有共同处,但各自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探讨此三类遗址存在的关系,需要找到一个典型的遗址来挖掘,大墩子就是这样的遗址。

大墩子的遗址挖掘中,发现有青莲类型和刘林类型的文化堆积层,以及刘林类型和花厅类型的墓葬群。在地层关系上是,青莲岗类型文化层在最下,其上压着刘林类文化堆积层;刘林和花厅两类型的墓葬在刘林类型文化层内,墓葬中花厅类型的墓葬叉叠在刘林类型墓葬上。制样才初步弄清这三类型的遗存这一地区的相对年代关系,即青莲岗类型最早,刘林类型次之,花厅类型最晚。

其次就是北辛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距今7300年-6300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广泛分布于山东大部分地区及苏北地区。

邳州大墩子遗址底层发现了北辛文化遗存,证明了至少6300年以前邳州地区既有先民在此定居繁衍。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

大墩子文化遗址,一方面可以拉伸了江苏的文明历史,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大墩子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一部分。

想了解淮海地区的风俗民情可以关注我,我会持续更新家乡的历史文化。

彩陶器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