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半两财经 | 拆盲盒成直播间新型消费模式 爆火背后隐藏三大陷阱

   发布时间:2025-04-10 14:13:00

直播间里,主播开箱时的欢呼声、铃铛声与观众刷屏的“欧气”交织成循环,与之相对的是盲盒10万+的销售量。从各种样式的对对碰,演变到如今纷繁复杂的不同玩法,拆盲盒从线下演变为直播间的新型消费模式。这场看似热闹的消费狂欢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陷阱。

调查:直播间盲盒线上代拆爆火

“大多数是萌粒,一般是通过玩游戏来买。只要一下手决定买,根本就停不下来。”4月7日晚,消费者小杨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在近几个月沉迷于各大直播间,通过大鱼吃小鱼或者猜数字等游戏来购买盲盒,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便花费了四万元购入各色盲盒。

盲盒代拆直播从去年开始在网上火爆,从全红婵实名参与而“出圈”的乌龟对对碰,到各种卡牌盲袋代拆,各种盲盒叠加不同游戏的玩法,成了网上互动直播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这种盲盒+游戏的方式衍生出的不确定性和游戏性,满足了人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成为不少人闲暇之余释放压力的新选择。

在直播间内,主播罗列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年轻人喜爱的动漫卡片、角色谷子,也有精致的小玩具和各类饰品,同一种盲盒商品的稀有度各不相同,观众可直接在直播间内下单,随后主播公开拆盒展示商品。

“看别人都特别能‘欧’,觉得自己也可以。不够‘欧’,肯定是自己买得不够多。真的是赌徒心理。”小杨表示。

所谓“欧”,在拆盲盒的直播间代表“运气好”等意义。有的直播间遇到这种“欧气”的单主,主播还会不停按响桌面放置的铃铛,并不断重复着一单带走多少件,“老板血亏”。而当单主不太“欧”时,部分主播还会看心情“奶一口”,也就是多送单主一些现场拆开的盲盒,让游戏得以继续。这让不少观众对这个游戏充满“信心”,认为自己也可以一直“欧气”。

不少消费者被盲盒的神秘感和潜在丰厚回报吸引,幻想成为“抽中隐藏款”或者“一直欧”的幸运儿,不断追加投入。然而“欧”与“不欧”难道真的只是运气加持下的概率游戏吗?北青报调查显示,代拆盲盒背后暗藏消费陷阱。

小杨的订单截图

陷阱一:主播“偷梁换柱”紫色盲盒秒变黄色

在直播场景下,代拆主播充当着消费者屏幕内的“手”,选择拆开哪个盲盒或者选择哪种玩法,看上去都是单主自主决定的。然而,近来主播这一角色频繁遭到消费者质疑——大家入手的盲盒款式,难道真的只是概率随机分配的结果?

北青报记者发现,不少网友曾在社交平台曝光某些直播间在盲盒销售时存在暗箱操作。一位网友提供的录屏画面中,主播打开盲盒的瞬间,镜头边缘清晰地拍到包装紫色的一角。紧接着,主播一边重复着一些话语,一边将盲盒移出镜头。几秒钟后,当盲盒重新回到画面中央,展示在观众眼前的,竟变成了一个黄色包装的盲盒,整个过程疑点重重。

一个盲盒直播间的主播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不要购买不在直播间画面上拿的盲袋,很有可能人家已经知道里面装的什么、心里有数你能欧中还是不欧中。或者是看你欧得多给你拿便宜的东西凑数。”

小美就曾在这类盲盒直播间担任过几天助手,主要负责盲盒打包工作。她说直播间里中奖信息大多存在造假情况。主播在镜头前热火朝天地拆盲盒,与此同时,小美在幕后将拆开的盲盒迅速重新封装,并按颜色分类整理。

此外,消费者也称,在直播间看到的展示盲盒确实是正品,但实际收到的盲盒却是“一眼假”,但因为盲盒的属性,想要维权却很难。

陷阱二:看似巧合实为内定的虚假中奖

除了直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调包”现象,稀有盲盒获得者的身份,同样饱受网友质疑。这些幸运儿究竟是普通消费者,还是直播间安排的“托”?

一段网友爆料的录屏,将这一疑问推到大众眼前。录屏画面显示,直播间在线人数仅30人左右,中奖名单上某款盲盒获得者“Y”本不在直播间,却在主播喊出中奖号码之后突然出现在直播间发了句“我的”。

此类疑惑的提出并非个例,一位网友在某直播间看了一个多小时,发现每一轮游戏抽奖都会抽中同一个人。被抽中的人从不参与直播间互动,理论上是不具备抽奖资格的。而且,这人中奖之后就会离开直播间。在发现这些端倪后,网友第一时间询问主播,却被拉黑。

而在北青报记者观察中也发现,有的直播间在线人数不足5人,但是等待代拆盲盒的单子却有十余张,其间还有人时不时地中奖。在主播口中更是有单主首次下单就能中奖,简直“欧气”满满。

为何有人一直买却一直不中,有人一进直播间就“一发入魂”?这究竟只是巧合,还是“内定”?

陷阱三:“饥饿营销+诱导消费”组合拳

除了这些质疑外,诱导消费、饥饿营销等问题更是在盲盒代拆直播间存在已久。

直播盲盒的销售模式,通常以“限量发售”“限时抢购”等由头,让消费者有了“紧迫感”。比如,有的直播间称该类盲盒“已被锁定”,如果不赶上这一批,只能去他人手中花更高的价格购入。

但这些盲盒是否真的是供不应求?北青报记者在某直播间蹲守了两个多小时,发现被主播声称“售罄”的某款盲盒,在一段时间后,被其他单主抽出。然而主播并没有提醒该盲盒已售罄,而是正常达成了交易。

不仅如此,直播间还会设置各类游戏,让盲盒代抽有了“欧气”加成。例如累计购买积分可以换某款盲盒;拆出特定款式后可以免费加拆或叠加兑换新的款式;能够达成某种要求,如出现同款等可以免费加拆或达到一定数量没有重复能翻倍加拆等。

而在这些玩法中,主播造假以及直播间“托”的出没更是让这类直播间越发吸引旁观者“试试手气”。“每当有人说亏本的时候,主播就不停怂恿,宣称再试一次肯定回本。”有参与者称。而当看到直播间里那么多单主都能中奖或者拿到翻倍数量的盲袋、盲盒,很多参与者都认为自己不够“欧”是因为买的不够多,不论是单次的数量还是购买的次数。

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可控”的。小美透露,仅下一单就中奖的情况,几乎就是虚假订单。哪些单子能被抽到,直播间是可以控制的。而当单主多时,主播也会暗示让少数购买多的单主“中奖”。

提醒:参与盲盒代拆应多留证据

而盲盒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也让这些不良商家钻了空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规定,如盲盒经营者已充分告知提示,并经消费者单次购买时确认,则以互联网形式销售的盲盒商品拆封后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

不过,所购买的盲盒商品存在质量不过关、虚假宣传或以次充好等问题,可以直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经营者进行退换。

那么如何界定盲盒销售中的欺诈行为?罗春利律师表示,商家故意虚假宣传盲盒内容物,声称盲盒中会有高价值或特定商品,但实际根本不存在;或者刻意操纵盲盒抽取概率,使消费者难以获得宣传中的商品,误导消费者购买,这种情况下就涉嫌诈骗。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电商平台对盲盒商家的审核机制存在缺陷。资质审查不严,平台仅要求商家提供营业执照,未对商品来源合法性进行核查,导致无资质或“空壳”商家入驻。商品信息的审核存在不足,商家常以“随机性”为由推卸责任,未对其夸大或虚假宣传进行处理。同时,概率公示存在不透明的情况,平台并未强制商家公示抽取概率,导致消费者难以验证其真实性。平台应该建立实名认证与信用评级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公示违规记录。实行先行赔付制度,若商家拒绝退款,平台可从保证金中优先赔付消费者损失。

罗春利律师表示,若消费者怀疑遭遇拆盲盒诈骗,应保留相关证据,如购买凭证、宣传资料等,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帮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实习生陈冰莹

编辑/马晓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