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主办的“春风化雨 德润北疆”2025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好人榜”发布仪式举行。活动现场通过短片、访谈等形式生动展现了12位好人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在日常生活中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其中和林格尔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建珺获评“敬业奉献类”内蒙古好人。

段建珺,男,汉族,1973年6月生,民盟盟员,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剪纸艺术大师、草原大写意剪纸艺术创立者。1978年开始传承剪纸,长期深入民间和山老区,数以十万计濒临失传的古老中国剪纸纹样在他手中得到传承和重生;段建珺积极学习并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并倡导“以剪传情,以剪传爱,以剪布道”的非遗文化推广和实践观,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弘扬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其作品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等,获中国首届“十大神剪”、中国剪纸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段建珺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为各族传承人展示草原大写意剪纸技艺
(2020年9月,内蒙古临河,冯超拍摄)
守望乡野40年,扎根基层传承非遗,赓续北疆文化基因,开宗立派,成果卓著。
从1978年拿起剪刀开始传承剪纸,在深入民间,扎根基层的40余年历练中,段建珺找到了传承剪纸文化的真谛。他自幼受本地域民间文化熏陶,从五岁起就跟随农村老大娘学习剪纸、泥塑、面塑等民艺。他的剪纸传承在40余年的积淀与淬变中形成鲜明个性,其剪纸传承既有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为主体属性的纹样传承,也有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衍生和儒释道(巫)文化为主体特质的纹样流传,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文化观念的珍贵遗存及其文化观念世俗化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被学界誉为民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为赓续北疆文化提供珍贵原生基因。

段建珺深入民间抢救非遗
(1999年4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吕海龙摄)

段建珺深入民间作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程
段建珺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实践创立的草原大写意剪纸是他在充分融合吸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和林格尔剪纸传承千百年的“笨瓣子花儿”的独特文化表现内核基础上的灵性发挥和艺术创造。在草原大写意剪纸艺术表现中,他不断丰富剪纸语言,创造“乱剪”“密剪”剪纸表现技法,拓展和提升了中国剪纸文化审美空间和美学价值,段建珺剪纸秉承中国北方剪纸传承千年的古老基因,形成一种雄厚质朴,古拙浪漫的文化品格和美学气质。冯骥才先生观段建珺剪纸题诗赞誉: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段建珺剪纸所包容体量及其形态皆根源于千百年地域传承和灵性再创造,都泛着人文主义的文化情怀,回荡着一种蓬勃、乐观、雄健的生命力量和浪漫主义气息,具有典型的中国气派和时代气息,很多剪纸已成为中国剪纸宝库的珍品之作。他创作的大量剪纸曾荣获多种国家级等各级奖励荣誉,如剪纸《草原雄鹰》2002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04荣获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剪纸展金奖,获首届中国“十大神剪”荣誉称号,多幅剪纸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剪纸艺术馆、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等国内外各类机构和名家收藏。
抢救、复活濒危千年珍稀纹样,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段建珺是当代剪纸文化推广事业的积极践行者、弘扬者。他立足家乡和林格尔,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境域,长期坚持深入农村牧区等艰苦境域,对濒临失传的剪纸文化做持续、系统的抢救性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众多濒危的千年珍稀纹样在他手中得到重生和延传;长期以来,段建珺创立了著名的和林格尔剪纸文化品牌,抢救发现了数以十万计的珍贵剪纸和诸如张花女、康枝儿、谢文女、王枝女、高粉梅、白音仓等大批国宝级传承人,其中,有不少堪称珍品、孤品,成为后人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被学界誉为“打开民俗剪纸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段建珺为大学生展示和林格尔剪纸技艺
在几十年来深入进行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段建珺对剪纸等民俗文化进行科学深入研究,担任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非遗项目的主编或专项课题项目主持人、编撰工作,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如由他编撰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系列重要成果之一——《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部剪纸专项集成,它的完成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项空白;段建珺还首次科学、系统地对古老的蒙古族剪纸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梳理和论证,耗时十余年走遍内蒙古自治区全境,圆满完成编撰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内蒙古党委、政府文化长廊重点项目《蒙古族传统美术大系·剪纸》(卷),成为历史上首部蒙古族剪纸专项著作成果,填补了蒙古族民俗史研究的空白,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抢救、保护、研究工作留下一笔宝贵的的精神财富;从2013年开始参与十二五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工艺全集》编撰工作,负责内蒙古卷剪纸部分的编撰,深入内蒙古全境开展地毯式考察抢救,为中国剪纸和非遗文化宝库增添重要内容。
不忘非遗传承初心,以人民为中心,融剪纸入当代生活。
段建珺剪纸传承和文化推广实践有着深厚的人民性和乡土民族情怀,“让剪纸带给人民幸福”“让剪纸来自民间服务民间”成为段建珺剪纸传承四十余年不变的初心。段建珺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文化信念和坚守牢牢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段建珺远赴非洲塞舌尔教授剪纸(2013年,塞舌尔)

段建珺为青少年传授剪纸文化
(2024年3月7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拍摄)
新时代条件下,段建珺深刻领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和创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还来到他的家乡和林格尔县,这给段建珺传承非遗以巨大鼓舞和动力。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建珺通过长期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积极践行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念,形成成熟的、极富个性的把剪纸融入当代生活的文化认知观和传承观:即“一个珍惜,两个不忘,三个转化”。一个珍惜是指作为传承人要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带来的一切际遇,倍加热爱与感恩;两个不忘是指作为传承人要不忘传承初心,不忘融合创新初心,努力传承发展一流剪纸文化;三个转化是指以剪化情,以剪传爱,以剪布道,用剪纸文化守护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文化精、气、神。段建珺认为,新时代的传承人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做好了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传承人,才最终能够更好地把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为人民服务。通过不懈努力,他把剪纸及其文化创意衍生延伸到当代社会生活中,让剪纸文化走出家乡,走出草原,走出中国,通过独一无二的剪纸表达把精彩的中国故事推向世界。
丨来源: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李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