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李德印个人资料:做插进敌人心脏的“尖刀”

   发布时间:2024-01-03 10:07:01

编者按: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们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精神矍铄、充满劲头。

人物名片

李德印,出生于1930年,祖籍河南省伊川县吕店镇清泉寺村,1950年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同年12月12日到达朝鲜西浦里,分配在67军200师侦察连任侦察兵,先后参加了元山、十字架战役。1953年8月,在战场上身负重伤的李德印回到了祖国,并先后在河南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河南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学习,1957年8月分配到临汝县拖拉机站,积极投身祖国建设。

热血青年响应号召 保家卫国跨江入朝

1950年,刚满二十岁的李德印为了实现保家卫国的理想,自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当时经过一个多月的急行军,父亲于1950年12月12日到达了朝鲜西浦里,被分配在67军200师侦察连。那时父亲只有一个的心愿:打败美帝国主义,让祖国和人民能够过上安宁的日子,哪怕自己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跟敌人血拼到底。”女儿李兰谈起父亲向自己讲述的那段峥嵘岁月,眼中渐渐地泛起了泪花。

一个多月前,平日里身体强健的李德印老人突发脑梗,被送往医院救治,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次脑梗,对父亲的记忆力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当时连自己都女儿都认不出来了,但是说起自己在朝鲜前线时的事情,老人家依然能给我们讲出来。”

做插进敌人心脏的“尖刀”,到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

作为侦察兵,李德印的任务就是侦查敌情、地形,掌握地方的作战行动轨迹,刺探敌情、掌握情报正是部队能否打赢战争的关键所在。

有一次,李德印和战友们为了活捉敌人,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匍匐在山沟的雪地里。当时敌我双方阵地的直线距离不过200米,李德印和战友们从凌晨一点到第二天黎明时分,潜伏在雪地中30多个小时,不能有任何声响、不能有任何动静。当他们发现有敌人可抓捕时,有的战友双腿被冻断,有的再也没有醒来……

“战争年代,父亲在朝鲜战场的日日夜夜,每一刻都是命悬一线,但父亲和战友们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1953年7月17日,志愿军全线向敌军发起总攻,总攻人数之多、火力之猛前所未有。这次战役,全面扭转了战争局势,成为美国提出停战谈判的决定性一战,也就是在这场汉江战役中,李德印被敌人扔下的炮弹炸伤,倒在阵地上血肉模糊,不能动弹。身边的战友刘怀发为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在小树林中又遭到了敌机的二次轰炸,李德印再度昏迷……

1953年7月27日,李德印受伤10天后,这场正义之战终于以美国战败的结果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议。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李德印不顾全身伤痛,久久凝望着祖国的方向,这也给了他支撑回到祖国的信念。

英勇战士投身建设 清廉实干荣膺劳模

1957年,李德印复退到地方后,先后在拖拉机站和农机公司工作,刚参加工作时,由于身体不好,哪里都不肯要,李德印暗下决心:工作不能落后,要用实际行动改变大家的看法。

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机械耕作,通过几个月的踏实苦干,李德印被单位树为赶超标兵,当时大家提出的学习口号是“下决心、鼓干劲,赶上超过李德印”。

1958年,李德印被调整到当时全县马力最大的苏联进口德特54链轨拖拉机组,这辆车马力大,但毛病多,经过多日反复琢磨与反复拆装,李德印提出把原先加机油的螺丝焊死,改从车内外平衡臂前后钻孔加机油。这项技术改造被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所采用,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由于工作努力踏实肯干,1958年7月,李德印出席洛阳地区劳模大会,1959年1月出席河南省劳模大会……

“父亲一生清贫,不管环境多么艰难,始终勤恳工作,为农机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虽然已是九十岁高龄,每天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益,为灾区人民捐款,关注弱势群体,服务相乡邻。”女儿李兰说。

因在战争中留下身体残疾,当地政府考虑到李德印老人年事已高,十几年前便安排其住进了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特护病房,医护人员长久以往的悉心照料以及党和国家对抗美援朝老兵们的政策关怀,让李德印老人倍感舒心与温暖。

2016年8月7日,李德印到宜阳县看望了两位老战友,时隔六十多年再次相见,老人们的心情都万分激动。他们回忆战争年代一起度过的岁月,又聊到当今的世界局势。李德印感慨地说:“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幸福,如果祖国母亲需要我,我们每个人都会用生命捍卫她的尊严!”

在采访最后,91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德印向记者唱起了那首他记忆最深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伴随着激昂的歌声,李德印老人的眼中也闪耀起了熠熠光辉。

铭记伟大,捍卫和平,致敬李德印,致敬英雄“老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