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白起渠在什么地方 ,一条水渠的世界遗产之路

   发布时间:2024-08-26 09:16:28

百里长渠的前世今生


长渠,又称白起渠、百里长渠、荩忱渠,位于襄阳市南漳、宜城境内,最早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郢(今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遗址)的战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始建年代为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前278年)的秦楚鄢郢之战期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渠的修建时间比都江堰早23年,比郑国渠早33年,比灵渠早65年,《中国水利之最》将其称为“华夏第一渠”,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引水工程之一。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昭襄王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大举攻楚,白起率数万秦军直入楚国腹地,秦军势如破竹,楚军节节败退,秦军一直打到楚国的别都鄢郢,楚国在这里布置了重兵,白起遭到了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考虑到秦军孤军深入、粮草不济,白起于是决定以水代兵,他利用夷水(今蛮河)从宜城西山东南流向鄢郢的有利地形条件,命令秦军在鄢郢西边百里的夷水上游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郢,然后开渠灌城,水入城为深渊,鄢郢城墙的东北角经河水浸泡溃破,城中百姓淹死数十万,就这样占领了鄢郢。这场战争,白起以极小的代价攻破楚国的鄢郢,为秦国最终灭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因伐楚有功,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南漳的武安镇由此而得名,长渠也成为这场战役的见证者。战事结束后,当地人民将这一水淹鄢郢的战渠改造成引水溉田的灌渠,并把渠道与附近一系列陂塘串联起来,使其灌溉面积扩大,成为我国最早的“长藤结瓜”式的引水灌溉工程。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记载了白起对鄢郢实行水攻的过程及此渠的工程布局。“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长渠。《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水经注》还描述了这场战争的惨烈:“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战后,周围农民用此渠灌田,“战渠”由此演变为灌渠,沿渠百姓从中受益,故将白起所开之渠称为白起渠。白起渠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几经兴废,历代正史及文人墨客对长渠的维修、扩展有较详细的记载。唐太宗大历四年(769年),襄州节度史梁崇义曾主持复修过宋史·河渠志》则记载了两宋时期五次重修的简要过程及有关督修、经费、劳力筹集等细节。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有《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一文收入其文集《元丰类稿》中,该文不仅记述了长渠的历史沿革,而且详细记述了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宜城县令孙永大修长渠及制定用水管理制度的事迹。此外,《大元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以及有关的地方志等都有记载,明代中期以后此渠渐废。1939年,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驻防宜城,曾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1942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时张自忠将军已于宜城阵亡,为了纪念将军,于是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自忠将军字荩忱)。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宜城、南漳两县曾投入大量劳力予以修复,1953年完工,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长渠再一次发挥出重要的灌溉作用。今长渠西起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赤湖入汉水,蜿蜒47千米,灌田30多万亩。


长渠是典型的“长藤结瓜”式的陂渠串联工程,渠首在鄢城外百里许的夷水上游,在上游建坝以抬高水位,并扩大自流灌溉的面积,渠道沿线串起了土门陂、新陂、熨斗陂、臭陂和朱湖陂等大量的水库和堰塘。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不但把旧有的陂塘联结,还开挖了新的陂塘,同时开挖了许多支渠,形成了一个并联互通的灌溉网。如果说长渠是一条“瓜藤”,那沿渠与之串通的水库、堰塘就是瓜藤上结出的一个个“瓜”。《大元一统志》载有“长渠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即指长渠灌区有四十九口陂塘与渠道相通。陂渠串联使长渠能够充分发挥各陂塘的调蓄作用,提高了整个渠系的灌溉能力。由于蛮河水不断补给陂塘,各陂塘之间又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克服了孤塘独陂水源得不到保证的困难,在成功解决了蓄水面积、陂塘容积和灌溉面积之间不平衡问题的同时,还有效增强了灌区的抗洪能力。沿渠水库、堰塘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了长渠工程的最大潜力,大大增加了长渠的灌溉辐射范围。

陂渠串联的水利工程系统,能对水资源在地区分布和时间分配上很好地加以调节,增大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起到增加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的作用,这是适应于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的一项出色的水利工程技术。作为我国最早的“长藤结瓜”式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白起渠灌区地形复杂,技术要求高,在水利技术史上有许多重大创造,极具研究价值。

“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唐代诗人胡曾的这首《咏长渠》,歌咏了长渠历经岁月沧桑,却始终默默养育着一方百姓。《水经注》 称: “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曹魏时期,夷王梅敷兄弟就曾利用长渠引水灌溉,修建了柤中灌区,号称“天下膏腴”。北宋时期,长渠不仅使附近人民“足食甘饮”,而且“余粟散于四方”,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都江堰、郑国渠、灵渠,是公认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白起渠的历史比三者都要早,却鲜为人知,其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在进一步发挥其农业灌溉效益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白起渠有朝一日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秦代四大水利工程。


2018年8月13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正式宣布,湖北襄阳白起渠(又名长渠)被确认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予以授牌。“华夏第一渠”白起渠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