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湛江百家姓系列 “刘付”姓氏由来——天下“刘付”
在廉江市东北部有一个镇,名叫“石角”,它接壤广西、茂名化州,是广东最大的移民镇。在该镇,有一个很奇特的姓——刘付。刘付,亦写作“刘傅”,属于合姓为氏。
日前,记者前往廉江市石角镇山圹美村,寻觅“刘付”姓氏的起源和历史。山圹美村是一条风景秀美的山村,依山而建。刘付海其是湛江傅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他向记者讲述了“刘付”姓氏的起源和现状。他说,“天下‘刘付’都是出自廉江。起源一个感人故事,一个名叫傅鸾的传奇故事。”
1 感恩故事
刘付海其是傅鸾公(刘傅氏始祖)后裔十五世代,他拿着族谱和资料,向记者讲述“刘付”姓氏由来的一段感人故事。“刘付”姓氏是“刘”姓和“傅”姓的合姓,欲究其源,得从明孝宗弘治元年翰林院庶吉士傅腾霄说起。
明孝宗弘治戊申年(1488年),广东都堂(省府)放榜招新民开拓疆土。原籍福建汀川府上杭县珠玑巷大城垌村的傅腾霄次子傅鸾,素有远志,他携妻带幼儿响应朝廷的号召,偕胞弟傅鸈并邀盟兄刘荣夫妇作伴,南迁广东。
不料行至韶州府(韶关市)翁源县蓝青铺时,傅鸾突然病逝,遗下寡妻孤儿。其妻杜氏意志坚强,料理丈夫丧事后,将骸骨火化,盛于小瓶,后又不辞劳累,继续跋涉,终于到达广东石城山底(今廉江市石角镇山圹美村),傅鸈、杜氏带幼儿住山圹尾村,刘荣夫妇住竹山村。
后来,傅鸈寻得化州市平定镇陆传岭,见其山川秀丽,便决意筑居于此。傅鸈本想携嫂杜氏迁居,但嫂有异议,她觉得颠沛流离多年,现家搬迁已定,且家宅祖坟俱安在此,不愿迁往。过了两年,傅鸈独自迁往陆传岭,别开基业。
杜氏与子傅万金相依为命,勤俭持家,日子倒也安定。无奈杜氏积劳成疾,不久病逝。傅鸈闻讣奔丧,他深恐侄子孤苦零丁,本想亲自携侄抚养,但考虑到彼此各立门户,天各一方,势难兼顾,适逢盟兄刘荣无子继后,便将幼侄托其抚育成人。傅万金长大成人后,不忘刘荣夫妇抚育之恩,逐以一身承两姓,名为刘傅万金。刘付(傅)复姓遂从此开始。
2 飞地“山底”
飞地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顾名思义,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它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在廉江石角镇的东北方向,有一块面积为50平方公里的地方,被广西陆川、化州合围,不与廉江接壤,却住着一万多廉江人,这个被称为“山底”的地方,是廉江的一块飞地,归石角镇管辖。这块飞地有三间小学,一间初中,方便了这里的学生就近入学。而“山底”,就是复姓“刘付”发源地。
“山底”有榕树、山腰、田头三个村委会。记者来到榕树村委会,虽说是村委会,但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圩市,街上日用杂货店、大排档、水果档栉比鳞次,这一带的村民也会在这里消费。村民说,每逢节假日,圩市上人来人往的。
刘付海其告诉记者,“山底”人90%都姓“刘付”。很多学校都有姓“刘付”的老师。“山底”的“刘付”姓男女互相通婚,但大多不同村。刘付海其说:“特别是这里的老师,他们有文化的人,放弃了这些所谓的同姓不通婚的陋习。”
刘付海其还告诉记者一些有关“刘付”姓的趣事。在学校或者单位,一般不称呼姓,只叫最后一个字。也就是叫名不叫姓。因为如果有人叫了一声“刘付”先生或者“刘付”女士,估计大部分的“刘付”姓的人都会错意。还有,一般单位领导也不叫姓,“刘付”会给人误会是姓刘的副职。
3 姓氏分布
记者在“山底”看到,刘傅宗祠保护得很好。刘傅宗祠始建于公元17世纪,选址于廉江市石角镇山腰村委山腰村榕树头,其西边有二世祖丽川公祠,东边有为纪念刘荣公养育之恩的恩祖祠。1945年至1949年间,刘傅宗祠曾是粤桂边境革命游击队的活动中心。因此,刘傅宗祠于1987年12月1日被廉江市人民政府列为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刘付海其告诉记者,探究“刘傅”氏的来由,据传说还有另一个故事呢。大意是说:有一年,刘傅族二世祖刘傅万金上京考试,报名时即写“傅刘”,考官大惑不解,问他:“百家姓里哪有此姓?你为什么这样写?”刘傅万金把原委说过一遍后,考官说:“生身不如养身大,生身父母能生你,他们早逝,无法尽父母之责。将你养育成人,供你读书长志,是养身父母,你姓应放在生身父姓之上,也就是说应将‘傅刘’倒过来,即‘刘傅’,刘傅氏二世祖刘傅万金点头称是,立即将姓氏改为“刘傅”。从此,刘傅复姓延续到今。后来,不知何年开始,人们把“刘傅”写成“刘付”,此乃未知“傅”字原意所误。近代,有部分迁居外地的刘傅姓氏族人去掉“傅”改姓“刘”,其实,他们的本姓是“刘傅”。
悠悠五百余年,刘傅氏繁衍生息,至今有6、7万之众,聚居地主要在广东的廉江、化州,其次在广西陆川、防城、博白等县市及海南省三亚、海口、儋县等地,并散居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黑龙江、内蒙古、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南亚各国,都有“刘傅”氏族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