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至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青岛24家知名企业携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等集中亮相,彰显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青岛力量”。
展会期间,青岛市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共同举办了“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青岛主场日活动”,系统展示青岛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果。








以上为部分企业展区图
在青岛主场日活动中,海尔新能源数智化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能源系统从传统“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互动”转变,目前已累计协助玻璃、注塑、包装等十二大行业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提升低碳节能水平,引起了与会专家、企业以及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AI能源机器人实现了边缘侧精准调控。功能优势上,通过智链消纳促进绿电消纳、智链防逆确保防逆流控制、智链调度实现需量管理、智链充电推进有序充电、智链互济实现台区互济、智链构网保障并离网可靠用电;方案优势上,支持自学习、多兼容、模块化、高安全、可拓展,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了弃光现象。
展会发布的全新海尔星擎261·工商业储能系统,具备六维主动监控、六重安全防护功能,通过“智储星盘”AI+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效率可提升至90%,较风冷收益提升5%,可协助高耗能企业用户大幅降低用电成本。
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如今,AI时代加速到来,大模型等技术正与产品、业务、服务快速融合,释放新质生产力。海尔新能源以AI重塑行业,继续深化在源网荷储一体化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加强与上下游生态方合作,不断优化技术方案和运营模式,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绿色科技,作为一股强大的创新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推动能源领域的转型、引发工业领域变革,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多场景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包含工厂、学校、体育馆、污水厂、园区等,是青岛海发环保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展会上亮出了自己的拳头环保服务内容。青岛海发环保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市场投资部部长孙素鹏介绍,“一直以来,公司聚焦生态环保、节能双碳两大主业,通过搭建高效的产业协同、资源配置和资本运营三大平台,致力于打造集技术研发、投融资技术装备、工程服务、运营管理等于一体的环保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在核心产品创新研发的基础上,公司不断完善系统集成开发,打造节能低碳智慧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自主研发的能源管理系统(EMS)集成光伏发电、余热回收、储能调峰等12项核心技术,可根据不同场景能耗特征定制工业园区、公共建筑、污水处理厂、教育园区等场景化解决方案,在展会上备受关注。
建成国内港口首座加氢站、全球首创氢动力轨道吊、AGV,构建氢能综合应用示范区;全面推动清洁用能模式,轮胎吊全部“油改电”,集装箱码头车辆全部清洁能源替代。智慧赋能绿色发展,建成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纸浆自动化码头,持续刷新装卸效率世界记录……山东港口青岛港锚定“双碳”目标,致力于建设环境治理水平更高、绿色低碳发展更加可持续的美丽港口,成为国内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和可提供集装箱碳足迹核算服务的港口。
青岛伊克斯达资源循环装备有限公司专注于废轮胎(橡胶)智能化连续裂解与炭黑深加工技术装备研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构建 “资源 - 产品 - 废弃物 - 再生资源” 绿色闭式循环产业链,实现废轮胎高值化利用,凭借规模化运营、环保认证及全球布局,成为推动循环经济与 “双碳” 战略的行业引领者。
青岛海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医废、危废装置的现场展示,凸显了该公司积极落实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要求,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方面的雄厚技术力量。该公司具有处置42大类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资质,依托海湾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科研支撑,建立了从科研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面技术研发体系和危废处理体系,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基础上,持续全面提升危废治理能力的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利用生产装置余热副产蒸汽 60吨/小时,年抵减碳排放12万吨。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也是全国单体综合处置资质最全、处置能力最大的企业。
从能源的清洁转型,到工业的绿色升级,再到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绿色科技正全方位地重塑我们的世界,引领着绿色发展的未来。
近年来,青岛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助力“双碳”目标,积极拥抱绿色科技,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逐“绿”前行。承担国家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实现全市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造,全市95%的公交车使用新能源车辆、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青岛港的清洁运输比例已达86%,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10年保持中国沿海港口首位,高耗能行业企业全部按照国家标准实现超低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左右,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勇“碳”新路。作为中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发布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每年实施一批“双碳”关键技术攻关专项,在先进储能、钙钛矿电池等领域形成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建造中国首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设备,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正式在青商业运营。
向“新”提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实施“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全力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0%。
来源丨青岛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丨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