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甘肃省疏勒河中心花海灌区:深化“党建+”模式 赋能灌区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15 17:22:00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通讯员 陈志浩 魏玉琪

今年以来,甘肃省疏勒河中心花海灌区处党总支坚持将党建作为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红色引擎”,聚焦“五型灌区”建设目标,全力做实“党建+”文章,在节水护水的征程上奋力书写新答卷。

“党建+工程” 筑牢灌溉根基

为服务灌区春耕生产,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管理所联合驻地各单位开展“党建联谊 结对共建”渠道清淤保灌主题党日活动,引导灌区群众抓好渠道清淤、维修工作,保障骨干渠道和田间工程畅通无阻,形成“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通过构建党员先锋岗,划定党员责任区,采取“划段包干+精细管护”的方式,压紧压实春季工程维修任务,严格对照“一类工程抓提升、二类工程达标准、三类工程保运行”的管护标准,对渠道实施“七面六线”标准整治,切实提升渠道标准化建设水平,为灌区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党建+节水” 引领节水增效

花海灌区处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节水”宣传模式,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职工开展节水宣传活动,通过“政策激励+技术赋能+全民参与”的模式,宣讲农业节水增效、水价改革和节水奖励等水规政策,提升灌区用水户节水意识。

持续深化阳光水务建设,认真组织召开灌区工作会、灌区十日会,加强“分时到户、薄浇浅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开展节水技术示范观摩,让灌区用水户实实在在看到节水效果,从思想上由过去大水漫灌,转变为现在精打细算,为构建节水型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详实统计春季地下水补给灌溉面积,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结合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测数据,科学合理编制配水计划,工作人员以“四盯两算”工作法,跟进灌溉及用水指标有效落实,确保用活每一滴水。

“党建+生态” 厚植绿色底色

各党支部以党建引领绿色治理,组织党员干部带领青年志愿者深入灌区,对渠道沿线、灌区防风林带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清理整治,适度适量安排灌区生态用水,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保护责任。

同时,通过开展“植树护绿践初心 党员先行担使命”主题党日、“生态共建”志愿服务等活动,在灌区重点区域开展植树播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

充分挖掘水利文化价值,统筹发电、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系统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打造特色鲜明的水利风景区品牌,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保护格局日益完善,灌区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党建+科技” 赋能灌区管理

通过党员先锋引领与智能技术应用双轮驱动,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提升灌区管理效能的“新引擎”。

在硬件建设方面,将自动化闸门运维纳入党员“区、岗”责任范围,严格落实“1+1+N”运行管理办法,实现每台信息化设备专人专管、高效运行,确保调水配水的精准高效。在软件应用层面,通过专题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推进数字孪生平台在核心业务场景的深度应用,实现水资源从源头到田间的精细化管理。

同时,由青年党员带头,成立信息科技服务攻关小组,围绕灌区管理难点、堵点问题进行“小研究”“小改造”,从工作中的“小切口、小视角”出发,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务保障水平。党员干部带头包村挂组,大力推广“疏勒河智慧服务”小程序使用,将水量查询、水费缴费等便民服务延伸到“指尖”,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