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茶乡说茶事②明清名家茶诗书

   发布时间:2025-04-08 10:50:00

甬派资料图

明清之际,尤其清代,宁海出了多位茶书、茶诗大家,是宁海茶文化史上继宋代之后又一高峰。

方孝孺茶诗寄同情

明代茶诗代表人物为方孝孺。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人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克勤子。从学于宋濂。

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文帝即位,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助建文帝推行新政。工诗文。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被誉为“读书种子”。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方不肯为其起草登基诏书,被灭十族,为史上唯一被灭十族之惨案,死难者873人,更多人被流放、充军。其凛然正气,被历代仁人志士所赞颂褒扬,被鲁迅誉为“台州式硬气”。

有《逊志斋集》传世,有两文入选《古文观止》。

方孝孺画像。

已见方孝孺茶诗二首。如七绝《客至》诗云:

竹里烹茶费屡呼,携壶沽酒绕村无。

同飡麦饭无难色,风概知非浅丈夫。

该诗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生活之困苦。有客来访,山村主人热情烹茶招待,但找遍全村难买酒水,主食为麦饭。这并非主人小气,而是家贫所致。

另有《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选一云:

密叶丛篁噪晚鸦,荒村百里两三家。

疲民采拾供租税,犹恐旁人议榷茶。

该诗同样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生活之困苦。山村贫民好不容易才凑足税赋,因为藏有一点私茶,唯恐旁人说起官府征收榷茶。

晚明万历年间,杭州一批诗人、书画家,组团到宁海多处景点采风。其中7位诗人,登临茶山、煎茶潭观光赏景,留下两首同题诗《茶岩》(茶山别称)、5首《煎茶潭》,载于《崇祯宁海县志》。

如曹有光五绝《茶岩》云:

春芽吐岩际,岂输阳羡名。

陶公诗思渴,清味夺金茎。

其中“陶公”即指曾隐居茶山的东晋高道陶弘景,如徐胤翘五绝云:

石凉昼草溟,潭荒静筠沸。

不见煮水人,但闻茗花味。

徐懋芳七绝云:

寒烟轻蘸碧花生,细雨穿沙竹溜清。

安置石床龙首甑,松轩夜听煮泉声。

这些茶诗清新可读,丰富了宁海茶文化底蕴。

晚明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1587—1641),曾两到宁海,《徐霞客游记》从宁海开笔,宁海由此成功申报设立“5・19”中国旅游日。崇祯五年(1632)三月十五日,其第二次过宁海时,在宁海与天台交界处山村,留下在山石煮茗独饮之记载:

壬申三月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王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饮石上。

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公历为5月3日,谷雨将尽,立夏来临,正是春茶时节。徐霞客爱茶,在村家投宿,晚饭后独自在住地附近一方平坦的巨石之上,安炉煮茶,畅怀独饮。其中“瀹茗”即煮茶。

中国传统茶文化,以清饮、独饮为煮茶品茗的至高境界,有“独啜曰幽”“ 一人得神”之说。独行大侠徐霞客最能体会其中幽趣。感谢他为宁海留下了难得之茶事。

清咸丰二年(1852年)吴俊摹徐霞客画像

清代两种茶、酒文化专著,《六必酒经》有茶香

清代宁海出了两位茶酒文化著名学者,一位是清初越溪旅日文士叶隽,在日本著有茶文化专著《煎茶诀》,系日本古代重要茶文化专著,其地位仅次于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专著《吃茶养生记》;另一位是晚清县城文士杨万树,近年发现其酒文化专著《六必酒经》,在酒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多处写到茶文化。

叶隽,字永之,生平未详,宁海越溪人,1700年前后在世。旅居日本。在日本著有《煎茶诀》,内容分藏茶、择水、洁瓶、候汤、煎茶、淹茶六章600多字。

与叶隽同时代的日本著名茶人卖茶翁,原名柴山元昭(1675—1763),出过家,还俗后自称高外游。他热爱并推广中国茶文化,尤钟煎茶法,作有汉语诗《试越溪新茶》,该诗很可能是作者品尝叶隽所赠茶叶之后所作。

日本卖茶翁柴山元昭(1675—1763)汉语手书《试越溪新茶》。

杨万树(1771-1849)博闻力学,曾寄望于科举一鸣惊人,无奈多次失意,遂绝意举业,四处游历,诗书自娱,茶酒风流。于道光二年(1822),撰成《六必酒经》三卷,系已知古代宁波地区唯一酿酒专著,具有较高文献价值。所谓“六必”,即始于先秦的酿酒要诀:“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其中“曲糵”,刻本中误为“曲蘖”。

《六必酒经》多处记有茶、泉文化元素。尤为难得的是,该书所列39种参考书目中,记有已散佚的南朝、隋朝时期湖州武康籍高官、文史大家姚察《茗酪记》。该赋仅迟于晋代杜育《荈赋》和南朝鲍令晖《香茗赋》(已散佚),早于《茶经》200年左右,今仅存书目。该书目将湖州茶书历史前推200年左右,笔者已在《湖州文史》中介绍该书目信息。

在杨万树族谱《缑城市门杨氏宗谱》中,难得记有其七律茶诗二首。如《它庵煎茶》云:

天台瀑布石梁悬,渗入它山色更鲜。

里去二三沿旧郭,品居十士溯源泉。

银瑺细爱新芽碾,土锉频添活火煎。

啜罢清风生两腋,名区应与虎跑传。

它山堰在今属海曙区的鄞江镇,当地曾有纪念唐代鄞县县令王元暐的它山庙。令人意外的是,隶属于台州的宁海县,亦建有它山庵,说明古代国人,对为民办事的贤官良吏怀有崇敬之情。诗题中的“它庵”和第二句写到的“它山”,指宁海邑城西南它山庙。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它山庙,在西南一里大溪,祀唐鄮令王元暐。令曾筑它山堰,浚小江湖,灌溉甚广,民德之,立祠堰旁。”内有它山井,井水清纯甘冽,杨万树《六必酒经》记载“酿酒采汲它泉溪流诸水”,称此为“它泉”,是其酿酒主要水源地。

清代两位茶诗大家

清代宁海出了两位茶诗大家,一位是桑洲高僧释汉兆,一位是县城官员、诗人王吉人。两人各有茶诗50首左右,为宁海之最,可与宁波元曲大家张可久媲美。

释汉兆《妙香诗草》刻本书影,藏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

释汉兆(1769—1825后),字伴霞,号妙香,俗姓卢。先世为范阳卢氏,宁海儒家子,束发读书,青年出家,曾主持开元、天台方广等寺。性闲静少言,常以坐禅赋诗,悠游自得,自号“诗痴”,诗名著于一时,在清代诗僧中具有较高地位。著有《妙香诗草》《竹窗剩稿》《游台杂咏》等,存诗1374首。

诗友陈清柱在《妙香诗草》序言中评价:“积香墨林,诗境清新,别开生面,其从禅悦中来,其不从禅悦中来,似诗似禅,一而二,二而之一焉。公今可传矣。”其代表作歌体诗《敲冰煮茗歌》云:

昨夜北风尖啸竹,诗梦一声惊碎玉。

晓起来寻妙景题,青天新罩碧玻璃。

瓦瓶冻破半边倒,瓶上梅花却安好。

一枝无水愈精神,独占茅庵太古春。

谢花作伴耐孤寂,不染一尘独清绝。

想呵春气暖梅花,不温浊酒温以茶。

与花对酌花曰可,呼童不应自炊火。

亲提竹杖复敲冰,飞散琼花层复层。

天冷烟凝纸窗紫,老鹤贪睡竟不起。

某年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之清晨,滴水成冰,室内瓦瓶已被冻破,幸好瓶插梅花无损。大地仿佛罩了一层玻璃,寺院里的白鹤也畏寒贪睡不起,嗜茶的诗人却饶有雅兴,提着竹杖到溪里敲冰煮茗,极一时风雅。

冰雪、梅花是汉兆茶诗主题之一。除了这篇《敲冰煮茗歌》,另一首七律《陈戟庭居士过妙香阁茶话有感》亦写道“敲冰煮茗试春晖”:

天荒地老故交稀,独有高轩扣竹扉。

满座光风飘玉屑,一团香气拥花飞。

红梅带雪偏多懿,白草经霜不肯违。

翰墨因缘君记取,敲冰煮茗试春晖。

该诗记载某年寒冬飞雪时节,居士陈戟庭到访诗人寺院妙香阁,百草凋零,红梅傲雪怒放馨香飘逸。故交叙旧,缘于翰墨因缘,诗人敲冰煮茗款待居士,茶饮中仿佛感受到明媚春色。

五律《煨芋》富有生活情趣:

禅家嫌五味,唯我爱蹲鸱。瓦灶茶香候,地炉芋熟时。

追思锦绣士,翻忆懒残师。暖阁消寒夜,高歌白雪时。

作者第6句下自注:唐李泌幼时读书衡岳寺,见僧懒残神异不凡,具拜,师诟之,以煨芋分一半与李啖之,曰:“领取十年宰相。”

冰雪寒夜,诗人在寺院暖阁烹茶、煨芋,庆幸自己与酷爱煨芋的唐代衡山衡岳寺明瓒禅师(又称懒残法师)一样,逍遥自在。煨芋是古今美食之一,尤其在食物匮乏的年代,炭火煨出的熟芋香气四溢,诱人食欲,当餐或夜宵均可,佐以茶饮尤佳。

有典故“懒残分芋”,传说李泌年轻时在衡岳寺读书,仰慕高僧懒残与众不同,便深夜前去拜见。懒残又骂又唾,李泌却愈加恭敬。懒残却将吃剩的半块煨芋分给李泌,李泌并不嫌弃,便接过吃完了。懒残说:“如你谨慎言行,将来可做十年宰相。”后来李泌果然当了十年宰相。其中“蹲鸱”指大芋,状如蹲伏之鸱,故名。

另一位茶诗大家王吉人(1797—1856),道光十五年(1835)考取教习,陕西知县,改任河南学使。后应山东学政徐树铭之聘再任学使。不久因患心疾辞归。著有《万壑松风楼诗集》《日吟小草》。

王吉人《万壑松风楼诗集》扉页书影,由甬上名家徐时栋题签。

已见王吉人茶诗近50首,如《柘溪竹枝词·采茶》云:

携筐去采雨前茶,采得头纲日未斜。

莫笑阿侬归太早,为郎相待斗新芽。

该诗描写采茶女勤采谷雨前茶,早去早回,为的是赶制新茶,夫君等着与爱茶朋友斗茶呢。采茶女之巧手与勤奋跃然纸上,富有生活气息。

《舫亭消暑八咏·茶船》云:

当窗日日注茶经,藉尔擎杯到小亭。

好把绿旗枪嫩点,载将俊味过中泠。

该诗记载镇江金山寺中泠泉茶船之旅。诗人在茶船中不忘每天注释《茶经》,说明其熟悉茶史茶事。

还有多位诗人留下茶事竹枝词。如胡陈诗人鲍淦《大湖竹枝词》(八首选一)云:

沙井灵泉合地夸,只嫌偏不近人家。

挑来合把沦涟贮,有客临门好煮茶。

大湖系长街镇沿海大村。该诗大意为当地有沙井灵泉好水,但离村偏远,以好水煮茶招待客人。其中“沦涟”指水波、微波。

深甽长洋诗人郭守民《长洋竹枝词》(三十二首选一)云:

饭团山下饭团多,午馌家家为插禾。

尚有布裙红小岘,香喉未了采茶歌。

该诗大意为春耕时节,村民带着饭团插秧,山上有红裙妇女吟唱《采茶歌》。正如当代《采茶舞曲》所唱,哥插秧,妹采茶,犹如一幅和谐的农家生活图卷。其中“午馌”指送午饭到田头。“岘”指山岭。

限于篇幅,明清更多茶诗文不作赘述。

作者简介

竺济法,浙江宁海人,文史、谱牒学者。宁波市文史馆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委会委员,《中华茶通典·茶人物典·明清卷》主编,《宁波茶通典》副主编。已出版《茶史求真》《茶与人类美好生活》《非常儒商储吉旺传》等茶著、传记、宗谱26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特约嘉宾 竺济法

编辑 傅婷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