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德珍 大姚县铁锁乡
近年来,大姚县铁锁乡党委紧紧围绕“兴产业、促就业、带民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咖啡产业,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合作方式,探索出一条联农带农助农发展新路径。
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夯实联农根基。乡党委牵头为村党总支、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搭建合作平台,探索“前端抓标准化种植、中端抓精深加工、后端抓品牌营销”的咖啡产业全链条体系。制定咖啡产业发展规划,依托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科研单位等机构打造连片种植基地,为1198棵百年咖啡树构建咖啡产业追溯体系,实现“一树一码”。整合财政资金投资700万余元,建成杞拉么精品咖啡产业园,引入一条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配套意大利烘焙线、氮气保鲜等设备。创新“农户鲜果代加工”模式,开发咖啡果皮茶、咖啡浓缩液、挂耳咖啡等多元化终端产品,开设咖啡冲泡体验点,打造“咖啡+旅游”“咖啡+文创”多元业态,实现从豆子到杯子的转变。多次赴上海市、贵阳市、昆明市等地,全面推介咖啡产业发展状况及营商环境,拍摄咖啡主题微电影、咖啡宣传片等,提高咖啡知名度。先后推出“起了么”百年古树咖啡、“彝粒”精品熟豆咖啡系列产品;构建多元销售网络,开设微信视频号、抖音直播基地,开发“云咖之源”小程序,在大姚彝绣园、七街文旅小镇开设“云咖驿站”实体店铺,实现线上线下立体营销同发力。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带农质效。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300亩,建成“党员先锋示范园”,党员技术服务队驻点指导,带动周边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协调解决咖啡庄园厂房用地、设备采购等难题。成立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种苗繁育中心,配合企业指导农户从种子端和种植端入手,向农户提供抗病性强、产量高的“阿拉比卡·铁皮卡”优质种苗3000株。在“田间课堂”培训中推行“双培养”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8名。引入龙头企业建设咖啡产业大数据平台,提供市场预警、技术指导服务,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咖啡庄园、合作社每年提供采摘、管护、分拣等季节性就业岗位,优先聘用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留守妇女等,真正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探索“咖农转型计划”,开设咖啡烘焙、杯测、手冲等技能培训班,培养咖啡调制新型专业人才,并对取得证书的咖农给予奖励。
完善多元社会化服务,强化助农支撑。按照铁锁乡“11355”发展思路,制定“咖啡庄园+沿江旅游”发展规划,推进金沙江沿江垂钓旅游开发,举办铁锁乡咖啡文化节,吸引游客前来,带动餐饮、酒店增收,深入推进咖旅产业融合发展。成立杞拉么小粒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指导农户严格按照咖啡种植要求和标准新植咖啡200余亩,提供精细化种植、采摘指导,确保优质咖啡原料供给。组建咖啡产业发展专班,以党员挂联咖农的方式,依托农商行“种植贷”“小额信贷”等产品,协助农户办理相关贷款。强化科技赋能、助农增收,投入70万元实施咖啡园区种植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项目,实现智能虫情监测预警、土壤墒情监测、咖啡管理加工区域可视化,有效降低农户管理成本。村党总支健全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的4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改善,修建产业机耕路、改造饮水灌溉工程、兑付咖啡提质增效及新植咖啡补助,村民满意度不断提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彰显。
铁锁乡在咖啡产业发展中以“党委牵头,村党总支、合作社参与,党支部、农户具体实施,企业具体负责”的方式,打出了联农带农助农“组合拳”,不仅让咖啡豆变成“金豆豆”,探索出一条山区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新路径。目前,全乡咖啡种植面积1300亩,辐射带动125户农户户均年收入3000元。铁锁乡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在咖啡全产业链建设中培育新农人、发展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示范价值的“咖啡路径”。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