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阳春四月,稻田镇西稻田共富产业园内一片繁忙景象。在多个高标准果蔬大棚里,博洋72甜瓜挂满藤蔓,瓜农们娴熟地采摘、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作为稻田镇首个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共富产业园自启用以来,实现了从“低效土地”到“致富田园”的蝶变。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
走进产业园一期核心区,123座银白色大棚整齐排列。“现在种100亩地,和过去种10亩一样省心!”瓜农任树德指着自家5个高标准大棚感慨地说。记者在棚内看到,自动卷帘机根据光照调节棚温,水肥一体机精准滴灌,防风机实时监测空气流通,大棚管理轻松又高效。“过去凌晨四点就要起来拉草帘,现在手机点一点就能操控。”智能化设备让这位老瓜农管理起5个大棚来省力又省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西稻田村和周边几个村庄,虽以蔬菜种植闻名,以前却因土地分散、设施落后、产销脱节等拖慢了发展步伐。“过去各家各户种的大棚,面积小,产量低,果蔬品质参差不齐,很难卖上价。”西稻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培亮坦言。
如何打破传统农业“小散弱”困局?稻田镇将目光投向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2024年,稻田镇启动联建村土地整合工程,将西稻田村、张家营前村、张家营后村、李家营村4个村的零散地块集中流转,投资1.5亿元,盘活联建村低效土地资源,打造了占地3000亩的集种植、加工、展销于一体的共富产业园。同时,园区采用“新村党总支+共富公司+联建村党支部+农户”四级联动模式,统一提供技术、管理与销售保障。
如今,在任树德的大棚里,首批定植的12000株博洋72甜瓜已进入采收期。这种皮薄肉脆的新品种,糖度达15%以上,市场价稳定在每斤8至9元。“单次采收2万斤,收入非常可观。”他高兴地说。据了解,共富产业园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运作,村民负责种植管理,园区统一服务,产品质量、销路等都有了保障,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数据显示,园区自投入使用以来,种植效益提升30%以上,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新农人返乡创业,成为“乡村共富合伙人”
共富产业园建成后,吸引了很多在外村民进驻创业,成为又一批新农人。
西稻田村“85”后村民李猛是“棚二代”,在外工作多年。“这几年,看着老家菜农的收入越来越高,我直接辞掉工作回村种棚。”李猛说,最初,他在村里种着两个老式蔬菜大棚,虽说收入比上班强,但因为空间不够、设施老旧等原因,许多新设施、新技术难以在旧大棚内采用,而且,旧棚的采光、保温等条件也有限,管理起来耗工费力,效果很不理想。更让李猛心急的是,与高标准蔬菜大棚相比,老旧大棚种植黄瓜、西红柿等传统蔬菜的产量低和品质不高,影响整体收入。共富园区建设时,他一口气包了两个高标准蔬菜大棚。
跟李猛一样,村里的“新农人”杨洪磊、董永峰也都有着在外工作的经历,在共富产业园建好后,大家纷纷返乡,立志在大棚里一展抱负。
“目前,占地1000亩、规划123个高标准大棚的产业园一期已经建设完成,部分投入使用;配套建设的办公区主体建成,合作社展厅正在施工;蔬菜分拣中心很快动工,预计下半年正式投用。”李培亮表示,共富产业园预计年产量2500吨、年产值3000万元,可为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
“共富产业园采用‘新村党总支+共富公司+联建村党支部+农户’的农业产业模式运作。同时,链接上游海而思智慧育苗、下游预制菜精深加工,搭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载体,构建起从智慧育苗、品质种植到预制加工、展览交流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李培亮表示。
夕阳西下,满载甜瓜的货车驶向四方城市,一个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内的补光灯次第亮起。在这片曾经普通的农田上,人们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绘就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共富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