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代娟 实习生 王晓烔 罗茜茜
4月10日上午,新乡市举行校企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旨在通过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进一步放大校企校地合作效应,加快推进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这距今年1月10日新乡市举行的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十条”发布暨校企校地项目合作集中签约活动,恰好过去三个月。
推动校企校地合作是促进各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协同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新乡三个月内举行两次大型校企校地合作签约活动,背后有何深意?
两场签约合作,场场有干货
两场密集的大型签约合作活动,场场有干货。

在新措施发布方面——
1月10日,新乡发布了《中共新乡市委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的若干措施》,包含坚持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发力、打造高能级全链条创新平台等十条具体内容(以下简称“十条措施”),紧扣成果转化、协同攻关、人才引育等内容,实施一揽子支持措施,坚持政府端、高校端、企业端三端发力,坚持产教并举,坚持统分兼蓄,旨在进一步激发全市的创新动力、产业活力、发展潜力。
4月10日,根据《新乡市“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新乡市“校外导师”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部署,今年新乡市从高校院所选聘100余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从企业中选派100余名优秀人才到高校担任“校外导师”。河南师范大学教授上官恩波、新乡化纤总工程师谢跃亭等20名代表现场获颁“科技副总”和“校外导师”聘书。新乡市希望通过这一机制打造“人才共育、技术共享”模式,有效打通校企资源壁垒,推动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在项目签约方面——
1月10日,涉及医疗、生物科技、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的80个校企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1.18亿元,其中在新高校合作项目67个,市外高校合作项目13个。截至目前,已有72个项目启动实施,开工率达90%,涵盖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而今天,聚焦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44个校企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定向培养等环节,既是校企校地合作的深化提升,更是面向未来的全新启航。
合作重“签”,更重后续之“约”
4月10日,主会场活动结束后,参会企业代表还参加了在新乡学院开展的项目路演,面对面进行接洽。企业、高校通过“需求清单+资源清单”精准匹配,推动校企合作从“纸面签约”转向“车间落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衔接,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路径。
校企校地合作的价值,在于将创新的“火花”转化为产业的“火炬”。
近年来,新乡聚焦校企校地合作,持续完善政策体系,通过升级“新乡英才”计划,深化“学子留新”行动,加大对校企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的扶持力度,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等,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新乡市这一系列“实”动作,也透露出这样的真诚信号:希望持续挖潜优势科教资源,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向存量要增量,向变量要增量,向质量要增量,全面助力新乡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乡科教优势明显、工业基础坚实,现有高校13所、各类研发平台16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2200余家,校地合作情谊深厚,校企合作前景广阔。
推进校企校地合作,最终目的是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出“新动能”。合作签约后,各方身上都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
合作重“签”,更重后续之“约”。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新乡市市长魏建平现场支招“划重点”——
高校院所要围绕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供给高水平创新成果,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企业要围绕市场导向、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发布创新需求,对接高校资源,促进成果转化,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
科技副总和校外导师要发挥双向赋能作用,加快成果同产业对接、人才同科技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切实把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现代化建设势能。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生产线的轰鸣,从课堂的理论推演到产业的实战攻坚,作为一名科技创新工作者,我有幸以校外导师身份躬身入局,这份使命于我,将凝练为产教融合引路人、成果转化摆渡人和人才生态筑基人这三重身份的躬身实践。”受聘为新乡学院“校外导师”,河南银金达集团创新中心总监周宏涛表示,新乡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创新支点,正以“教育链赋能产业链”的实践,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四链融合”的鲜活样本。他将与公司一道,立足深化靶向育人、攻坚破壁、共赢共生,实现“教室与车间共振、论文与专利同行”,以更实举措推动校企合作迈向纵深。
“校企校地合作,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共赢之旅。高校的智慧之光,需要产业的舞台才能绚烂绽放;企业的转型之痛,需要创新的钥匙才能加速破解。”魏建平表示,校地企各方要以“地方所需、高校所盼、企业所急”为导向,加快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更好实现城市与高校共兴、产业与人才共荣。该市也将以此次合作签约为契机,用足用好校企校地合作“十条”政策,持续加强协同攻关、应用转化,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探索形成更多新举措,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