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的后人在唐代又创造了超越前代的巨大成就,仅在文学领域内就有杜审言、杜甫、杜牧等著名的诗人。其中杜审言、杜甫祖孙就是洛阳人。
杜审言原籍襄阳人,其父杜依艺曾经做过巩义县令,后来全家迁居到河南巩义。杜审言自幼才华出众,但却养成了他恃才傲物的脾气,在踏入仕途之后依然不改秉性。杜审言曾经参与朝廷的选拔,天官侍郎苏味道主其事。杜审言出来以后对众人说,苏味道马上就要死了!众人大惊,你怎么知道的呢?杜审言答道:“他看到我写的公文,他还不羞死?”他经常以自己的文章超越了屈、宋,而书法则是超越了王羲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好不容易做到了洛阳丞,但不久就触霉头而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
在吉州任上,受到同僚周季童、郭若讷等人的陷害,被下到狱中,马上就要被杀掉了。而这个时候,杜审言之子杜并年仅十三,趁着周季童酒醉将他刺杀。杜并也被周季童的左右所杀。周季童伤重临死之际对手下人说道:“我误听了郭若讷等人的谣言,没想到杜审言有这么刚烈的孝子。”后来朝廷仅将杜审言免官,放他回到东都洛阳。回到洛阳后,杜审言亲自给儿子杜并写了祭文,东都士人都被杜并的事迹所感动,名士苏颋为杜并撰写了墓志铭,张允济为杜并写了祭文。
杜审言画像
武则天闻听杜审言的才华,召见了他,并且准备重用。武则天问杜审言:“卿喜欢吗?”杜审言立即拜舞叩谢。武则天于是就让杜审言以“欢喜”为题来写一首诗,杜审言很快就写成了。武则天非常欣赏,任命杜审言为著作佐郎,不久后迁任膳部员外郎。好景不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发生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再度登基。杜审言因为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等人交好而被流放到峰州。不久遇赦之后,又担任了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等职。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病卒。身后,其好友大学士李峤等人向朝廷奏请,特地下旨追赠杜审言著作郎一职。
杜审言在临终之际,依然不改其一贯的狂傲做派。当他病重的时候,宋之问、武平等好友前去探视。杜审言对他们说道:“我这辈子被造化捉弄,怀才不遇,也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我活着,你们在文章上就没有出头之日。现在我死了,也终于可以不再压制你们了。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见到能够在文章上接替我的人!”
杜审言墓
杜审言在唐朝前期的文坛上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宴游,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律,除一首失粘外,其余的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囧,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其孙杜甫非常以杜审言这样的祖父而自豪,杜甫评价祖父道:“吾祖诗冠古!”
杜审言长子杜闲官至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闲就是杜甫的父亲。杜甫就出身于这样一个官宦世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绝对是衣食无忧,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中,杜甫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且,杜甫也继承了其家族的优秀基因,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自幼就有着非常远大的理想,由于杜甫接受了正统的儒学教育,因而杜甫很早就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画像
杜甫自幼在洛阳学习,成年后曾经有过数年壮游天下的经历,先后游历了燕赵、齐鲁、吴越等地。其间,杜甫也曾经参加科举考试,但都铩羽而归。在洛阳城也居之不易,干脆他就在北邙山上掏了两个窑洞栖身。随着自己独立成家以后,生活的压力逐渐加重。与李白的相识及共游梁宋,虽然带来了短暂的轻松,但时日无多的紧迫感促使杜甫决定到长安去碰碰运气。在长安城,杜甫也曾经多次参加朝廷组织的考试,也曾经试图走走权贵的门路,都一事无成。在那个年代里,类似杜甫这种正统的知识分子,人生的道路除了出仕没有别的选择。但在由盛转衰的开元、天宝年间,权贵们几乎垄断了所有上升的通道。纵然才如杜甫,也只得在长安困守十年。而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也决定了杜甫不忍放弃出仕的梦想。后来一直到四十四岁的时候,杜甫才谋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当时的长安城更是居之不易,杜甫将家眷安排在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杜甫请假回家探亲。刚进家门就听到哭声,原来他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了。悲愤难平的杜甫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诗中,杜甫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
唐代的长安城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惊破霓裳羽衣曲”。次年六月,长安沦陷,玄宗皇帝出逃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将家眷安顿好之后,投奔唐肃宗,却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解到长安。由于杜甫官小,在长安城并没有被囚禁。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当郭子仪率军抵达长安附近的时候,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五月到达凤翔,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左拾遗的职责就是负责对皇帝进行规谏,所谓的拾遗补缺,实际上并不受重视。但杜甫本人却把这个小官做得很认真,积极建言献策。后来,丞相房琯平叛不力被贬。杜甫竟然不自量力,试图营救房琯,结果却得罪了唐肃宗。皇帝虽然后来没有继续深究,却再也不愿意看到杜甫在自己身边。于是将杜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德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离开华州前往洛阳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叛军在邺城激战,唐军受挫。而此时,杜甫也正从洛阳赶回华州任上的途中。沿途所见所闻,杜甫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也就在乾德二年(公元759年),关中大旱,百姓流离。一方面,华州司功参军的俸禄也不足以自养,另一方面,杜甫也对官场彻底失望。就在这一年,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小官,转辗来到四川,投奔东川节度使严武。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修建了一座草堂安身。在四川五六年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杜甫依然身居草堂心忧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草堂
广德三年(公元765年)严武去世后,杜甫离开成都。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转辗来到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关照下,杜甫得以暂时栖身。两年后,思乡心切的杜甫决定出川,转辗漂泊于湖南湖北一带,生活陷入困顿。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为了躲避战乱准备投奔在郴州的舅父崔湋。但行至耒阳,遇到江水暴涨,只得停留于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由于洪水未退,逆流而上去郴州不便,加上杜甫原本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一代诗圣杜甫,一生困顿漂泊,以至于穷困潦倒而死。但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前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