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介绍丝绸之路民族机智人物的代表“阿凡提”

   发布时间:2024-05-25 15:27:57


当我们涉足丝路民间故事花坛之中,就会看到一位身穿宽大“袷袢”,头顶白色“散兰”的长须老者,骑着毛驴周游四方。他为人谦和有礼,笑容可掬,有时显出超人的机敏,有时却变得分外呆愚。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一片笑声。有些人怕他,可更多的人却由衷地热爱他。他便是维吾尔族(以及西域其他民族和某些中亚民族)家喻户晓的鼎鼎大名的机智人物—一纳斯尔丁·阿凡提。

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个称号,来源于突厥语:“Efcndi”。涵意有二,一是对男人的一般称呼,即“先生”;二是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即“老师”。这、个词在突厥系各民族语言里是通用的,维吾尔语是阿凡提,乌孜别克语是阿潘提,塔吉克语称为阿方提。阿凡提的本名是纳斯尔一埃德一丁(Nasr-ed-Din),联起来读作“纳斯尔丁”(Nasreddin),意思是“宗教的胜利”或是“对宗教的支持”。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们又称他为霍加·纳斯尔丁或纳斯尔丁·霍加(霍加,也是称号,意为“老师”、“教师”)。此外,还有人称他为纳斯尔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尔丁·阿凡提,甚至就简称霍加。在中亚细亚一带,都简称他为阿凡提,我国西域也如此称呼。

关于“有没有阿凡提这个人”,国内外学者各说不一。国内大多数学者基本倾向“没有阿凡提其人,是西域民间文学中一个典型人物”的观点。其中,有的认为,“阿凡提是维吾尔族传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有的认为,“阿凡提并非实有其人,而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虚构的一位传奇人物”;有的认为,“阿凡提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化身,是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经过集体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原来的历史人物了”。国外学者的观点与此大相径庭,大多数认为“确有其人”。不少土耳其学者认为,霍加·纳斯尔丁并非虚构的人物,而是生活在13世纪的一个历史人物。有的土耳其学者甚至考证出他的生卒年代和生卒地点。据穆夫提·哈桑提供的材料表明,霍加·纳斯尔丁于伊斯兰教历605年(公元1208-1209年)出生在小亚细亚半岛(即土耳其)西南部,距离安卡拉不远的西甫里希萨尔城附近的霍尔托村。本人曾在清真寺院中当过伊玛目,后到南方学习、游历,最后于683年(公元1284-1285年)以七十六岁高龄逝世于阿克谢希尔城。伊斯坦布尔大学教授胡阿德•凯普留考证了霍加·纳斯尔丁坟墓的墓石,结果基本与上面所述相符。据希尔米·孜亚的研究,霍加·纳斯尔丁曾在土耳其咯伊塞里城中享有盛名的伊斯兰宗教学校当过教师。还有人说他是位精明的神学家和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学者等。在土耳其,人们称他是“最有学问的人”,是“时代的苏丹”。前苏联民间文学研究者杰甫列托夫针对以上“土耳其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霍加·纳斯尔丁这一人物形象早在公元8-10世纪东方各族人民反对阿拉伯伊斯兰教哈里发统治的时代就已经产生,这是时代的产物。勃拉金斯基从世界民间文化交流的角度,对此阐述得更加客观和公允。他认为,“我们也不能把这个形象的产生确切地局限在一定的地方范围内。类似的历史条件,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从阿拉伯到中亚细亚——同时产生出这个形象。在所谓穆斯林东方的各族人民的文化相互关系和文化宝藏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这个形象只有更加丰富充实起来,并且所有的民族,——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伊朗人和高加索的各族人民,维吾尔人和中亚细亚的各族人民,阿尔巴尼亚人和其他巴尔干的各族人民,这个形象在他们中间发展和完善起来,——都对这个形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上种种观点尽管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阿凡提,这个存在于丝路民间文学中的文学形象,已经远远超出历史人物的局限。历史上有也罢,无也罢,都已经无法替代自古以来活在丝路维吾尔等民族心目中的艺术形象。阿凡提,这个深深烙有维吾尔等民族思想、情感、性格印记的机智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关于他的笑话故事,已经成为丝路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丝路文化最具特色最富有光彩的一页。

关于霍加·纳斯尔丁笑话,即阿凡提故事的产生和流传。霍加·纳斯尔丁的笑话,长时期是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着。其流传覆盖地区非常广,主要包括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阿拉伯、中近东、巴尔干半岛、高加素、中亚细亚和我国西域丝绸之路。据现有资料表明,它的产生和流传基本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朱哈笑话——纳斯尔丁笑话——阿凡提故事。早在公元10世纪,巴格达著名学者纳迪姆将阿拉伯人朱哈的轶闻趣事和笑话编入了他的《图书目录》中,后又出版了《朱哈笑活集》。相传朱哈是10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代的人。当时,宫廷有不少专讲笑话和故事的人,朱哈大约是其中之一。他们常以宫廷丑角身份出现,通过冷嘲热讽来观看世界,用笑话和故事来取笑和慰藉国君。现在看来,朱哈的笑话实际上是纳斯尔丁笑话的原型。后来,朱哈笑话流传到土耳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和13世纪土耳其流传的纳斯尔丁笑话混合起来。到了17世纪左右,当纳斯尔丁的笑活翻译为阿拉伯文时,人们称之为“鲁米利亚(即小亚细亚)的朱哈”。到18世纪至19世纪,纳斯尔丁的笑话由专人搜集编成了集子,其中由土耳其学者维列德·伊兹布达克编纂的铅印本影响最大。此后,土耳其出版了诸多的纳斯尔丁的笑话故事集和有关论著,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纳斯尔丁的笑话。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始,纳斯尔丁的笑话引起了世界不少国家的注意和兴趣。如,英国在1964年出版了查尔斯·唐宁编译的《霍加的故事》等;美国在1960年出版了埃里克·丹涅克编译的《毛拉·纳斯尔丁的故事》;法国在1958年出版了加尼埃编译的《纳斯尔丁·霍加的故事》;日本在1965年由平凡社编辑出版了《霍加·纳斯尔丁的故事》;前苏联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不仅出版了多版本的笑话故事集,还将此改编成小说并搬上了银幕。纳斯尔丁的笑话何时从中亚细亚流传到我国西域,并在各少数民族中得以广泛流传,这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但是从丝路维吾尔等民族与中亚细亚等民族区域,在语言、宗教、历史、文化交流等方面密切联系上看,可以推断,纳斯尔丁的笑话早在几百年前就已流传过来,并深受西域各族人民喜爱。从语言上看,我国西域维吾尔等民族和土耳其,阿塞拜疆,中亚细亚的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等民族同属突厥语系;宗教信仰均是伊斯兰教;从历史文化交流来说,西域同中亚细亚及中近东一带很早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以及朝拜麦加的必经之地。在这诸多文化背景下,纳斯尔丁笑话几百年前传入我国西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不同的是,纳斯尔丁笑话流传到我国西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受到维吾尔等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经过世世代代的口传,被不断加工、补充、发展,衍变成具有丝路维吾尔等民族特殊风格的“阿凡提故事”了。阿凡提,浸透了维吾尔等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以其古老而崭新的面貌走进了丝路各民族千家万户之中,他的故事深深受到丝路乃至其他地区劳动人民的喜爱,不断流传,得到新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