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运用典故取经广泛
在舌战群儒一节中,小说运用了管仲、乐毅、张仪、苏秦、刘邦、项羽、韩信、伊尹、姜尚、张良、陈平、邓禹、耿弇、扬雄等一系列人物典故,涉及到了很多的历史事件。这样一来不仅使小说语言更见古雅浑厚,而且还增强了人物论辩的说服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是运用史书中典故的例证。
再如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操曰: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史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
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呼?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这里迅雷风烈必变一语便是典故,出自《论语》乡党篇,原意是说圣人孔子遇到疾雷暴风,必定要改变面容,表示对上天的敬畏。刘备借用了这个典故,便使曹操信而不疑。毛宗岗在此夹批云: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可谓很有艺术眼光。假如刘备只回答惧怕雷声,而不用典故,曹操又闻言即信,便缺乏真实性和艺术性。如果刘备真的惧怕雷声,那刘备也就不可能是所谓英雄,而成为一个草包;如果曹操一听即信,那曹操也就无所谓慧眼识英雄,而成为一个笨汉。而刘备恰当地运用典故,则既不使其失去英雄气度,又显出其随机应变的特点。曹操听后遂信不疑,则又无损于曹操形象的刻画,须知曹操虽是奸诈的,但有时也有信而不疑的时候,何况是在听了刘备的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的以问为答的话之后,因而更可信。从中足可以看出这个典故运用的高妙。
《三国演义》中也有运用《诗经》中的典故的。如第三十六回程昱假托徐母手笔口吻写给徐庶的信中说:如书到日,可念劬(qú)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其中劬劳一词亦为典故,出自《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后人一般用劬劳一词形容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徐母可谓贤德慈母,徐庶也是极具孝心之子。程昱知徐母不可能写信招来徐庶,因为徐母早已看穿曹操之为人,徐庶投奔刘备,是英才得遇明主,所以程昱便摹仿徐母笔迹、口吻、写了一封假书,并引用《诗经》中的这一典故,终于打动了徐庶,以假乱真,骗得徐庶辞别刘备,星夜奔赴许昌,探望母亲,可见这一典故的运用是何等的恰到好处。
《三国演义》中还有运用古代寓言故事的。如第三十三回刘表与袁尚书: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韩卢是一只最好的猎狗,东郭逡是一头极为善跑的狡兔。韩卢追赶东郭逡,绕山三周,翻山五回,结果狗和兔都累得精疲力尽,最后暴死在路上,过路的农民发现了,不费丝毫的力气便获得两个动物。小说运用这一寓言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典故的运用极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