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百科 手机版

一年净赚47亿,高管薪水暴涨到1.6亿,这个行业第一再掀争议

   发布时间:2025-04-09 08:58:00

今年3月是海底捞的“多事之春”。

火锅“小便门”事件后,海底捞宣布超千万元的赔偿方案,紧接着又在3月25日公布了公司2024年的年度业绩报告,再次引发舆论。

财报显示,2024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427.5亿元、归母净利润47.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4%和4.65%;核心经营利润为62.30亿元,同比增长18.7%;全年共接待顾客4.15亿人次,同比增长4.5%。

自2023年以来,海底捞的收入、净利连续两年都在涨,2024年业绩再创历史新高,不过对比2023年收入33.6%、净利174.6%的增幅来看,去年的业绩增速大幅放缓。

当外部迈入价格敏感时代、内部的激进扩张策略失利后,海底捞从两年前开始探索全新的增长模型。从年报来看,其火锅主业的翻台率、客单价、门店数等关键变量都呈现跌宕:

去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恢复到4次/天的“安全线”,但客单价却延续颓势,倒回到8年前水平;虽然收入利润增长,但整体门店数量减少了7家,形成“减量增利”的局面。

此外,在业绩增速不到5%的前提下,海底捞管理层总薪酬却飙涨64%到1.6亿元,对比员工平均年薪三年仅涨1%,掀起一波争议。

尽管火锅大王的新模型能否驱动持续增长未可知,但激荡转型中的海底捞,显然在业务创新和财务表现上都已取得进展。而对比之下,“连锁火锅第一股”呷脯呷脯却在战略摇摆中陷入“一蹶不振”,4年巨亏了12亿元,股价跌到每股不足1港元。

热辣滚烫的6000亿火锅市场,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翻台率涨到“荣枯线”,客单价倒回8年前

2024年,国内餐饮市场整体稳步回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55718亿元,增长5.3%;限额以上单位(指年营收200万元以上的餐饮企业)餐饮收入15298亿元,增长3%。

火锅作为强社交属性的餐饮品类,享受到大批自然客流的回归,加之政府扶持夜间经济等政策,都在利好火锅品牌的业绩增长。

而从海底捞自身动作来看,它对餐饮增长公式(营业额=翻台率X台位数X客单价X门店数)中的变量调整进一步深化。

财报显示,海底捞2024年全年共接待顾客4.1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超110万人次,同比增加4.5%,平均翻台率达到4.1次/天(去年同期为3.8次/天)。

翻台率指餐桌的重复利用率,常被用来评估餐饮的人气指数和经营效率,而4次/天的翻台率,被海底捞内部视为客流的“荣枯线”。

四年前,在品尝过莽撞拓店导致翻台率猛跌、业绩暴亏的苦果后,海底捞启动了一项整肃门店的“啄木鸟计划”,其明确规定,翻台率要回到4,才考虑重新拓店。

为增加餐厅人气,海底捞在2024年延续了此前的“基层放权”策略,充分鼓励一线餐厅的个性化经营。

肉眼可见的差异化,是菜品的“在地化”。北京的鲜切山羊肉、陕西的油泼辣子锅底、湖北的藕汤锅底......去年,海底捞上架了超20款全国新品和超200款区域特色菜品。同时,用餐场景也被海底捞玩出新花样,露营火锅、亲子主题店、夜宵主题店等场景店,成为特色体验。

陕西西安,一家海底捞火锅店“爆改”夜店风

不过对于过起精打细算生活的消费者来说,选择火锅店,是美味、体验与性价比的综合考量,其中性价比的决策比重正在加大。人均消费告别“100元时代”后,海底捞正在从中高端火锅向平价火锅阵营靠拢。

海底捞将自己的定价思路称为“绝对好、相对便宜”,门店可执行差异化定价,关于价格下调,公司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菜品结构的变化”。

2024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从2023年的99.1元降到了97.5元,同比降低1.6元,倒退回了8年前左右的水平。拉长时间看,2020年—2022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水平均超过百元,分别为110.1元、104.7元、104.9元,其中2020年为客单价历史峰值。

靠更亲民的定价、整体标准化但不失区域特色的菜品以及招牌的服务体验,海底捞成功迎来翻台率回升,并且已经达到规模化开店的要求——但对于扩张,火锅大王依旧谨慎。

去年,海底捞新开了62家餐厅,重启2家关停餐厅,全年关闭或搬迁70家餐厅,整体净减少了6家。这是海底捞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全年餐厅数量减少的现象。

“今年海底捞延续自下而上的稳健策略,重点关注门店质量而非数量增长,不会将开店数量作为强考核目标,会争取多开优质新店。”谈及拓店,管理层在业绩会上如此表示。

此次年报,海底捞还首次透露了13个加盟商的业绩。

2024年3月,海底捞放下身段开放加盟,但在其给出的加盟申请表中,可投入资金最低一档是“1000万元以下”。有业内人士指出,海底捞想吸纳的是资金、物业等资源充沛的职业加盟商。

去年,海底捞一共完成了13家加盟门店的审核与落地,创造了1670万元的收入,初步验证了加盟模式的可行性。官方表示,超70%的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截至2024年底,海底捞一共经营着1368家餐厅,其中自营餐厅1355家,加盟餐厅13家。

在《当代企业》看来,“以价换量”“暂缓拓店”策略下,海底捞面临客单价下滑、门店数量减少的现实,必须依赖更高的翻台率维持业绩增长,同时优化供应链成本保证利润——这将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内卷之战,更是全局的经营效率之战。

若对比2018年巅峰时期5次/天的翻台率,其仍然存在上涨空间。不过当火锅赛道早已是存量游戏,抢客大战越发激烈,深入下沉市场后,翻台率优先能否为海底捞带来持续的业绩突破,仍具备不确定性。

11个“小将”品牌出道,创收近5个亿

当火锅主业维稳不易,海底捞燃起了对副业的探索热情。

去年8月,海底捞公布了一项名为“红石榴计划”的新项目,立志要孵化出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探索第二、三、四条增长曲线。

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海底捞新创立了11个自营餐饮品牌,包括焰请烤肉铺子、火焰官、小嗨火锅、小嗨爱炸等等,覆盖正餐、简餐、快餐等多个餐饮场景,门店数量共计74家。

这些“副业”构成的“其他餐厅板块”在2024年为海底捞贡献的收入达到4.83亿元,虽然业绩占比还很小,但同比增速达到39.6%,明显高于整体营收3.14%的增幅。

“红石榴计划”孵化的首个品牌叫“焰请烤肉铺子”,定位时尚烤肉品牌,白天是烤肉铺,夜间化身酒吧,还提供男团女团表演和洗发编发等服务,将此前爆火的“日咖夜酒”餐饮模式与海底捞的特色服务做了融合。

《当代企业》查询大众点评APP发现,焰请烤肉铺子的杭州首店人均消费为110元,结合烤鲜鳗鱼等餐品和店内“现代优雅”的装修风格来看,海底捞意在火锅赛道之外探索新的“中高端”餐饮业态。目前,该店位列杭州火车东站区域烤肉好评榜TOP1。

焰请烤肉铺子内设调酒吧台

在评论区,有消费者称其为“情绪价值拉满的烤肉店”,“顶级食材和社牛式服务,人均150元吃出日式烧肉店500元的快乐”。但同时也有顾客指出,作为烤肉店,焰请的表现中规中矩,服务水平不及海底捞。

据了解,“焰请烤肉铺子”等新品牌都是海底捞的内部创业项目,为了撑起多品牌并行发展,公司推行起“双管店”“多管店”的模式(即大部分海底捞孵化的其他品牌门店,店长由具有海底捞火锅店管理经验的店长担任),让优秀的店经理拥有更大的职责和权力,并赋予大区经理产品决策权。

“在红石榴计划推动下,过去一年海底捞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开设新品牌门店数量,而是建立多品牌创新机制。”

在财报业绩会上,海底捞CEO苟轶群表示,“通过股权激励、现金奖励等方式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利用海底捞在人员管理、供应链能力和商业地产合作方面的能力,打造多品牌供应链商铺选择能力的壁垒。”

除了实体餐厅撑起超过9成的收入大盘之外,海底捞还拥有一些占比微小的其他业务,比如做外卖、卖调味品和食材。

据财报,2024年,海底捞的调味品与食材销售业务收入为5.75亿元,同比下降了27%;而外卖业务的收入则逆势起飞,同比增加20.4%至12.54亿元。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海底捞推出精品快餐“海底捞下饭火锅菜”,瞄准一人食场景,主卖火锅冒菜、干拌麻辣烫、低脂烫捞、捞饭拌饭等菜品,在主攻流行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健康趋势,在其美团直播间中,套餐兑换券的单价为30—40元。

四五年前,得益于居家囤货需求爆发和直播电商的催化,海底捞的自热火锅曾红极一时,与自嗨锅、莫小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2020年以13.12%的市场份额拿下自热火锅线上销量第一。

但当阶段性红利消退、自热火锅赛道趋冷,同时新速食细分品类层出不穷、预制菜渗透全面加深,海底捞或许提前观察到了这个零售品类的天花板,转而将更多资源押注到了更“刚需”的外卖上,助推这块业务在去年拿下高增长。

关于未来布局,海底捞表示将继续探索多元化策略,此外还强调,将寻求收购优质资产,进一步丰富餐饮业务形态和顾客基础。

6000亿的热辣生意:有人巨亏12亿,有人年赚47亿

“围炉而食”的火锅,因社交共享的就餐形式强化了血缘、友情等群体纽带,常被视为最有人情味、最具烟火气的一种饮食方式,是中国独特的餐饮文化。

作为国内餐饮业第一国民美食,火锅的庞大消费市场仍然在保持连年增长。

据《火锅产业发展报告2025》,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火锅门店数量同比增长3.9%,预计2025年火锅市场规模将达6500亿元。

在连锁化程度上,火锅的连锁化率从2023年初的23%—24%已经逐步提升至2025年超过25%的水平。有业内人士分析,2025年退出市场的商家主要是竞争力较弱的非连锁门店。

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赛道上,连锁火锅玩家的生命力似乎更强,但在行业内部,巨头们的日子却各有甘苦。

就在海底捞公布年赚47亿元的同一时期,“连锁火锅第一股”呷脯呷脯也发布了年报,处境显得危机重重——2024年,呷哺呷哺全年亏损3.98亿元,自2021年以来连续4年累积亏损已经达到12亿元,股价随后震荡下跌。

成立于1998年的呷脯呷脯,曾以台式小火锅定位、一人锅形式和人均40元的高性价比突围市场,高光时期曾创下7次/天的高翻台率,是大量年轻白领和学生群体的心头好。

但从2016年起,为顺应火锅界的消费升级趋势,呷脯呷脯开始谋求品牌升级,客单价攀升到60元—80元,不仅门店装修转向轻奢风,还弱化了一人食的快餐属性,并力推湊湊火锅、趁烧烤肉两大子品牌,进攻百元以上中高端餐饮市场。

这场品牌升级并不逢时。

涨价后的呷脯呷脯陷入定位模糊的泥潭,既失去了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又无法提供匹配的增值产品和服务,导致核心客群流失。又因为品牌认知固化,新客同样不愿为其高端溢价买单。

从外部环境看,由于消费理性化和竞争加剧,客单价下行已经成为行业的整体趋势。

近三年来,火锅的生意恢复门庭若市,但行业客单价却在持续下降,2023年为80多元,而2024年末已经下行到70多元。另据NCBD(餐宝典)发布的《2024上半年中国火锅品牌价格监测报告》,以100个火锅品牌为样本,2024年上半年,有58.0%的品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价,其中客单价在100元以上的火锅品牌,82.4%出现了降价;客单价在100元以下的品牌,45.5%出现降价。

聚焦行业竞争格局,一则,以海底捞为代表的不少中高端火锅,客单价已不足百元,逐渐侵蚀下沉市场;二则,平价定位的连锁火锅变得越来越多,如围辣小火锅、许府牛、熊喵来了火锅等新品牌,定价区间在30元—70元;三则,贵州酸汤火锅、云南菌菇火锅等地域细分赛道崛起,以差异化风味撕开市场缝隙,分流了头部品牌的客源。

去年,呷哺呷哺也曾尝试降价自救,门店套餐价大部分下降至50元区间,又关闭了219家低效门店,同时新开78家,陷入“开多关多”的循环。但从其年度业绩表现看,这套自救策略还未见明显成效。

“火锅赛道呈现出‘求新、求鲜、追求性价比、重视体验’四大趋势。”红餐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劳华辉认为,未来,火锅品牌的迭代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当火锅江湖进入新一轮洗牌期,价格并非唯一的胜负手,成败还关乎创新与效率的对决。于海底捞、呷脯呷脯等连锁赛道头部选手们来说,当产品和服务无法形成足够的壁垒,业绩优劣更是趋势应变、管理效率、成本优化等维度综合考验的结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ID:txws_txws),作者:天下网商,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